烽火中的遷徙:艱苦辦學保住廈大“文脈”
在距離廈門800里以外的福建山城長汀,至今仍流傳著廈門大學在此辦學的許多生動傳說——這座山城曾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張開雙臂接納了廈門大學的師生,并見證了8年間廈大的成長壯大。
為保住“文脈”,在時任校長薩本棟的帶領下,1937年12月24日廈門大學從鼓浪嶼向長汀急遷,300多名師生肩扛手提行李和書籍徒步前行,重要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則由九輛大卡車裝載,師生們渡過鷺江、九龍江,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嶺,走了整整20天,于1938年1月12日前后安全有序抵達長汀。
彼時,剛經歷戰事荼毒的長汀給廈大人的感覺是“舉目凄涼無故物”。學校以長汀文廟為辦公場所,租長汀飯店給教授安身棲息,借一座破樓作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同安堂采用大統倉的住宿模式,幾十個人擠在一起睡覺。更嚴峻的是,山城沒有電燈,薩本棟便將政府配給自己的小汽車上的發動機卸下來,改裝成發電機,用于學校照明。在廈大人文學院朱水涌教授所著的《廈門往事》中,記載了當時廈大全校800多名學生合起來每天大概只吃兩斤豬油,學生們的早餐是稀飯和一小碟黃豆,中餐和晚餐是干飯和一碟青菜。
盡管如此,在抵達長汀后的第五天,廈大立即復課,是年2月28日,薩本棟親自督導全校學生舉行了1937年度第一學期的學期考試,3月10日,廈大開始了第二學期的新學期注冊。
當時,日本侵略者不斷踐踏國土,攻占廈門后,日軍飛機也曾轟炸騷擾長汀,廈大師生經常在課堂上聽到警報聲后緊急趕到防空洞中躲避,如是來回。薩本棟向廈大師生發出號令:只要“未到‘最后一課’的時候”,就要努力于研究與學習,并將研究學術與培養技能當作“國魂所寄托的事業”。
自改國立后的連續三年里,廈大每年從教育部拿到的經費只有20余萬元,排在全國倒數第二位,經費處處捉襟見肘。特殊時期,薩本棟率先執行減薪,按35%支領薪水;教授及高級職員按60%支領;副教授、專任講師、助教及其他職員按75%支領。
長汀時期,條件艱苦,廈大堅持一邊辦學一邊建設,以樹皮代屋瓦,以夏布代窗紗,陸續建成各類宿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直到1946年離開長汀時廈大已發展到“占據”長汀大半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