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里的堅守:弦歌不輟培養國家急需人才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廈大內遷長汀時期的辦學成果:到1945年,廈大全校從遷校時的3院9系發展為4院15系,教授、副教授達94人,在校生達1044人,是初遷長汀時的5倍。
“為戰后建國儲備人才”是廈大在長汀時期的辦學目標。學校從抗戰建國的需要及學校優勢出發,調整了科系結構,1937年創設土木工程系,1940年創設機電工程系,之后還將原有理學院擴充成為理工學院,調整商學院、復辦法科等。
戰爭時期,全國教師大量流失,廈大卻傾心辦學,努力延攬名師,化學名家傅鷹、物理學名家謝玉銘、文學大家施蟄存、經濟學家黃開祿、戲劇家洪深、化學新秀蔡啟瑞等一批名家名師都曾在廈大執鞭任教。1937年至1944年,廈大共新聘教師159人,新聘57人,其中42位教授有留學經歷,獲博士學位的有24位。
當時廈大十分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大學四年里學生需修滿相應的學分方能畢業,在校名師都必須為一、二年級的學生講授基礎課,如傅鷹教授講授普通化學,謝玉銘教授擔任普通物理課教學,薩本棟講授普通物理學、普通制圖學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曾回憶說:“廈大基礎課的教授陣容,不僅為國內所僅有,即使在今天也很難找到。”
在苦心經營和艱苦奮斗下,烽火硝煙中的廈大堅韌成長——在1940年、1941年兩次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的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學業競試上,廈大連續兩次蟬聯第一。
“消息傳出后,士林為之震驚”,廈大校譽日隆,不少國際學者慕名前往長汀參觀考察,美國紐凱索大學雷立克教授于1944年到中國考察高等教育時,慕廈大之名,特地到廈大專訪;美國地質地理專家葛德石來訪問后稱贊廈大是“印度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大學”。1940年,陳嘉庚代表南洋1000萬華僑回國慰問抗戰將士,特地到長汀視察廈門大學,看到廈大的現狀后,他高興地說,“廈大有進步”“比其他大學可無遜色”。
烽火中的廈大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據不完全統計,長汀時期,廈大培養了數百位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1945年后,更有一大批廈大畢業生從長汀到臺灣發展,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后來造就臺灣經濟奇跡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