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是位于閩東的千年古邑,人文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都四鄉”的美譽,即中國食用菌之都,文化之鄉、華僑之鄉、水果之鄉、水電之鄉。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豐富“千年臨水、健康古田”品牌的文化內涵,加快推動“建三圈、興三業”跨越發展,古田縣正推出文化建設新舉措,充分挖掘、保護、弘揚與發展地方特色優秀文化。(《中國文化報》)
古田是位于閩東的千年古邑,人文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都四鄉”的美譽。黨的十八大以來,古田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世界古田同鄉懇親大會、第八屆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等活動,對在海內外拓展影響、深化合作、凝聚人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古田的文化發展始終緊扣地域特色,深挖“文化土特產”,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創新做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要想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認認真真地打好文化牌,用文化來扮靚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在很多地方,文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起到的作用和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具有的意義,人們在認識上并不含糊,在文化體系的建設和文化項目的推廣上也舍得下氣力、花本錢,但唯一的缺憾是,沒有注重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土特產”。結果,不少優質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一定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文化資源的浪費。
我們常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也養育了一方文化。雖然“文化土特產”不是文化大餐,但是因為打下了深深的地域印記、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因而“文化土特產”更容易為群眾所接受,也更具有親和力。所以,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過程中,多推出一些“文化土特產”,不僅使群眾獲得的文化養分更加充分更加均衡,也能強化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當然,如何深度挖掘地方優秀特色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文化土特產”,也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我們相信,只要相關部門舍得撲下身子,把“文化土特產”的開發挖掘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廁所革命等農村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就會有更多的“文化土特產”不斷問世,這樣不僅能推動鄉村文化建設邁出新步伐,也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