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服裝的背后既有傳承千年的技藝與情懷,又有產業發展視角與空間。伴隨著非遺傳承方式的創新,產業外延也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走出博物館,開辟出產業發展的新天地。(12月12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瀝瀝雨水中,身著云錦華服模特們,撐著油紙傘隨緩緩走過。這如詩如畫一幕不是某影視劇的拍攝現場,而是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的一場服裝秀。隨著技術、模式和方法的創新,剪紙、篆刻、青瓷燒制……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舊貌換新顏,找到了傳承與發展的突破口。時下火熱的“非遺新經濟”,正將這些古老的傳統以全新的面貌推送到人們面前,為我們展示了一條活態傳承的新路徑。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技術、模式和方法的創新,更是思維和理念的創新。
要讓非遺技藝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或許在有些人看來,談及非遺,總是帶著些“藏在深閨無人識”的隱秘色彩和些許“明日黃花”的悲壯意味。然而隨著共享經濟概念的注入,非遺正被貼上時尚的標簽,與非遺有關的產品總是能夠容納更多的文化意味,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與關注。在文化消費、體驗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要求我們開拓視野、創新思維,通過情懷的轉化和更新穎的展現,實現非遺傳統與當代生活的和諧共鳴。
要實現非遺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雙贏。非遺傳承與保護不僅是值得尊重的文化事業,而且還具備深厚的商業價值。非遺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是產業發展的潛力所在,創新理念實現非遺傳承的跨界融合,帶來的是文化消費的升級和文化概念的擴散,實現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更為地方扶貧和留住手藝人提供了新的契機。《尋找手藝》里傣族的油紙傘手藝人令人動容,雖然斯人已逝,結局令人惋惜,卻也讓人看到了文化傳遞帶來的力量。
要守住非遺傳承的精神內涵。非遺傳承強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論怎樣的開發和創新,都不能脫離非遺的真實面貌;而如何正確體現非遺價值,也要在創新中不斷探索。非遺傳承內涵的拓展,是蘊含精神文化價值、堅定文化自信的品牌意識;是凝聚堅守、誠信、執著,追求專注、專業、專一的工匠精神;是堅守傳統、銳意創新、薪火相傳的民族文化。“非遺新經濟”是非遺傳承方式的創新,更是對非遺精神理解的創新,如果能夠營造尊重手工業的社會氛圍,提升匠人地位,將更多的非遺精神融入時代發展的實踐中去,一定能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更多助力。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