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數字閱讀率首次超過了紙質書閱讀率。早前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也顯示,2016年中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率連續8年上升。但與此同時,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其中紙質書為4.65本,高于電子書,51.6%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12月11日 《光明日報》)
??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從微觀層面說,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增長智慧、提升內涵的重要方式;從宏觀角度看,閱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傳遞、文明傳承、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如今,國家已經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將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書香社會建設成效明顯。
關于閱讀,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崇尚讀書、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數字信息時代給人們閱讀方式也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事求是地說,相比紙質閱讀,數字化閱讀有著獨特的優勢。比如,人們可以在公交、地鐵等交通工具上,在休息間隔,通過平板電腦、手機、手持閱讀器看文章,讓人們隨時隨地想看就看;又如,數字閱讀借助互聯網存儲的海量信息,只需免費或者付少許費用聯網下載,便可以將很多圖書資源一網打盡,大大效降低人們的閱讀成本。因此,有很多人開始鼓吹數字化閱讀將完全取代紙質閱讀,認為紙質閱讀終將被被歷史淘汰。
毋庸置疑,數字化閱讀在閱讀的方便性和內容的豐富性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如果僅僅如此就斷言其必將取代紙質閱讀,未免太過武斷和絕對了。因為,數字化閱讀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它的確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閱讀;另一方面,它又客觀上造成了人們碎片化、快餐式的淺閱讀習慣,讓閱讀變得隨意化,削弱了閱讀的嚴肅性。
事實上,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紙質閱讀都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過度依賴搜索引擎和電子屏幕的數字閱讀習慣,不僅降低了我們的思考水平,也弱化了我們的思維能力,還削弱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要重新找回紙質閱讀習慣,通過觸摸紙張的質感、閱讀文字的韻律、呼吸油墨的香氣,與作者、與文字進行一次深度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感受親情的無私、友情的真摯、愛情的偉大,回顧歷史的沉重,直面當下的困惑,暢想未來的美好,品味一縷書香、感受人生百態。
在加速度、快節奏的數字時代,我們更要有倡導紙質閱讀的理性,通過紙質閱讀重塑閱讀的“儀式感”,在從容的深度的閱讀中感受個人情感與書籍文字的融合和統一,讓全社會都氤氳著濃濃書香。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