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北京市確立了首批13個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在這批匯集未來芯片、未來網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人腦保護等未來科技的創新中心里,由中國人民大學為牽頭單位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為其中為數不多的文科類創新中心。(12月14日 《中國青年報》)
思政課的“高精尖”創新,就是通過搭建平臺、收集資料、大數據分析等方式,針對思政課堂教育的薄弱環節,向多年來思政課存在的老問題“破題”,為全面提升全國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思政課的技術創新,要著力解決老問題。過去,全國很多高校在思政課建設方面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造成思政課教師總體素質偏低:一些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把握主次和輕重;教學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輕效果的現象;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思政課堂的技術創新,就是要匯集資源優勢,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資源平臺,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資源庫”。以技術作為突破口,構建一體化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整合優勢資源、提供信息支撐,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評價從“經驗”走向“數據”,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成長情況,
思政課的技術創新,更要著手開辟新局面。今天的高校學生成長于網絡時代,相較于前輩,他們的視野更寬闊,自我意識更強,具備更現代的思想意識和更多元的價值觀念,也更加重視平等的交流和對話。要解決思政課堂上的“抬頭率”問題,就必須要搭建與他們平等對話的渠道,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中心用大數據完成了我國首次思政課全覆蓋大調研,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相關活動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通過量化分析和感性描述的評估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況。依托對教育活動中師生互動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反饋,教師可以及時調整優化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
思政課“高精尖”的技術創新,是為了讓高校德育更加“接地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勢下,不能總是墨守成規,沿襲照本宣科、重復說教的老一套。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目的在于采取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教學方式,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能夠終貼近實際、貼近青年,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