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國家寶藏》這欄節目會讓人熱淚盈眶。12月10日,《國家寶藏》第二期開播了。湖北省博物館的三件國寶和它們背后的故事,通過段奕宏、撒貝寧、王剛等明星的演繹走進觀眾視野,博得了大眾的眼球,惹哭了眾多觀者。本期欄目以當紅明星引入,讓頂級國寶唱主角,激發了每個人心中的歷史基因和文化自信。
近些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電視節目的開播上映,豐富了綜藝節目的種類,而同質化的“朗讀會”“成語賽”“賽詩會”等電視綜藝節目讓觀眾視覺審美疲勞,反響并不理想。而《國家寶藏》從形式、內容推陳出新,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認可,刷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收視率。
從國家寶藏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文物因其歷史、考古、文字等各種知識系統集成,對于普通人而言,即便是到訪過博物館,欣賞過一些國之瑰寶,卻因直觀而無法作深入了解。而諸多文物類的紀錄片,因其所涉及的知識過于專業,美則美矣,但離普通人生活過于遙遠,難以引起像“國家寶藏”式的話題熱點。《國家寶藏》這檔節目,以活潑的形式,幽默的語言,淺顯的表達,深深地吸引了觀眾,雖選自中國最珍貴的鎮館之寶,但卻并未給人一種高山仰止感覺。在節目中,感動觀眾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為了守護國家寶藏而付出一生的“堅守者”。在短短30分鐘的時間里,觀眾們非常輕松地理解和接納了這些寶藏所蘊含的內在文化自信。
從國家寶藏感悟文化歷史的永恒。一件寶藏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里呢?在筆者看來,《國家寶藏》十分巧妙地為觀眾彈落了塵封在寶藏封面上的歷史灰漬,讓其鮮活地呈現在普通觀眾面前。一幀畫卷、一條竹簡、一只釉彩大瓶、一套樂器,這些看似“無用”的寶貝,卻通過專家講述、演員演繹、立體攝影,又再一次與觀眾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在畫卷里藏著中華民族的匠心精神和審美趣味,在竹簡上記錄著法治興國的信仰,在樂器中演奏著和平美好的心聲。這些寶藏抑或不再是我們的“日用品”,但觀眾卻感受到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再現了一個時代的繁華與隕落,傳遞著穿越歷史時空的化石般的精神,傳承與弘揚著橫亙古今的琥珀式傳說。
當越來越多的觀眾由“路轉粉”,由漠視到由衷的熱捧,由日常的把玩到嘆為觀止的珍愛,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福音,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佐證。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