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部分幼兒園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重‘教育’,輕‘保育’傾向,忽略了幼兒的自理能力、生活習慣和身心狀況等方面的發展。”為此,陜西省教育廳日前發布《幼兒園保育員工作指南(試行)》,以規范幼兒園保育管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12月14日 《中國青年報》)
所謂“保育”,是指為幼兒的生存、發展創設有利的環境條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不得將學前教育知識化、小學化,其實早有明文規定,但從目前的幼兒教育現狀來看,重“教育”輕“保育”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中原由錯綜復雜。總體來說,既有家長方面的因素,也有學校、老師方面的因素;既有認知層面的不足,也有功利思想的牽絆。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從重“教育”輕“保育”的誤區中走出來?首先還得充分認識幼兒“保育”工作的重性。
強化幼兒“保育”工作,讓孩子成長更自信。眾所周知,一個人超強的自理能力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循序漸進地培養才能形成。學齡前的孩子正處在思想認知開始萌芽、行為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接受科學規范的啟發和引導,將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而幼兒“保育”工作的職能職責,正好承接了這一教育使命,學前教育機構理應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保育”服務。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們從小在體能發展、情感認知、行為習慣方面擁有良好的開端、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上也為今后的成長成才做好了鋪墊。從心理角度分析,接受良好的“保育”教育,更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成長自信。
強化幼兒“保育”工作,讓孩子成長更安全。從宏觀上講,幼兒“保育”工作本是一個大概念,應該包含除了單純知識內容之外的方方面面,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來看,在學前教育階段,還不適宜涉入過多文化知識,更需要對其成長過程予以關心與呵護,而優質的“保育”服務,應該能有效地促成孩子們健康、快樂、安全地成長。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思想純潔了、心理健康了、體能強壯了、行為習慣端正了,無論何時何地都會給人一種安全感,作為家長,自然也少了一些擔心、多了一些放心。更何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能否確保他們成長得更健康、更安全,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強化幼兒“保育”工作,讓孩子更樂學。現代研究表明,重“教育”輕“保育”的學前教育模式,對孩子有害無益。比如,過早練習寫字,會影響孩子指關節發育;過早背誦古詩詞,容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過早學習抽象知識,會阻礙孩子的認知判斷……更有實踐證明,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既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還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壓力,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所以說,強化幼兒“保育”工作,多在訓練孩子自理能力、生活習慣、體能素質方面下功夫,才真正能夠打牢學習基礎。我們也會驚奇地發現,少一些文化知識教育、多一些綜合素質訓練,反而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他們因為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變得更樂學了。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