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2月10日《光明日報》)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靈魂,是民族情感的核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養分、精神支撐和前行力量。只是面對傳統文化,人們總是容易陷入形而上的全盤接受和機械的全面否定的怪圈,在非此即彼之間徘徊不定、踟躕不前。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解放思想、開拓思維,尋求更加合理的方式來傳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實,方興未艾的共享模式就是不錯的嘗試。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借鑒眾籌和共享經濟的思路,打通全民參與的通道,構建全民共享的體系,讓傳統文化在共建共享中得到傳承和發展,讓文化和時代同頻共振,散發出新的更大的魅力。這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也是不謀而合的。
所謂共享思維,首先是要敞開大門,引導全民參與。傳承傳統文化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挖掘和保護。面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僅僅依靠個人是很難全面掌握好、保護好的,我們必須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激發全民參與的自覺、凝聚全民共建的合力。第二是創新和發展。傳統文化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精英文化,她屬于所有人。傳承傳統文化要杜絕閉門造車、抱殘守缺的狹隘思想,必須在堅持傳統文化核心不動搖的基礎上敞開大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軌,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多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新姿。
所謂共享思維,其次是要創新傳播,推動全民共享。對于傳統文化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當下,如果不能借助大眾傳媒和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播,傳統文化就很難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穩固地占據有利位置。對此,我們應當摒棄搖頭晃腦般的機械背誦和填鴨式的暴力灌輸,通過創新“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新模式,構建在線學習平臺、專業微信公眾號、網絡大數據精準推送組成等傳播“矩陣”,不斷提高趣味性、互動性和針對性,努力讓傳統文化實現“裂變式”的精準傳播,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寶庫,讓我們以共享的新思維開創傳承傳統文化的新局面,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