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國人心中,對余光中的定位始終是“鄉愁詩人”。但余光中作為一代文壇巨匠,離世之時,被我們銘記的不應該只有《鄉愁》。(12月15日 中新網)
余光中,帶著他“鄉愁”走了,也把他的“鄉愁”留在了海峽兩岸。在大陸,老人去世的消息不脛而走,刷屏網絡,社交媒體盡說余光中。殊不知,余光中先生最為人熟知的這首《鄉愁》,卻是他20分鐘一氣呵成的。有人贊他文思敏捷,余光中卻如此說:“這種情緒壓在我心底已經20多年了。我離開大陸時,那時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都還寫不出這樣的詩句。”
20年、20分鐘,情亦濃、愁也悠。那是血濃于水于的激情迸發,是兩岸同胞手足情意的深情凝鑄。用“郵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用“墳墓”表達對母親的懷念,這是濃烈的親情;用“船票”表達對新婚妻子的想念,這是熱烈的愛情;而“海峽”表達對祖國的眷戀,這是深沉的愛國之情。一首《鄉愁》,景里情里、行間字里,家國親愛,將詩人一顆地地道道的中國心,傾訴得淋漓盡致。
中華民族歷史上,以詩表達愛國情懷者比比皆是。他們愛祖國江山多嬌,憂祖國前途命運,念人民生活福祉。無論所處環境如何,永遠跳動著的是一顆中國心。余光中的愛國深情,表現在他千余首詩文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同時,他還是祖國文化血脈的堅定維護者,對臺灣課綱“去中國化”問題,他曾怒斥:“如果連李白和杜甫都成了外國人,我怎么能接受呢?”
鄉愁不斷,愛國不止。余光中讓人最欽佩的是耄耋之年仍在孜孜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他在高雄主持的文學講座,影響非常廣泛。他還堅決反對在課本中削減古典作品,在他看來,中文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典故、記憶、風俗以及美好情感。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余光中走了,“鄉愁”依在,詩人拳拳愛國心也存于兩岸同胞的記憶中。因此,今天悼念這位當代文壇巨匠、詩壇健將,國人當記住的絕不應該只是《鄉愁》,更當是其期盼國家統一的深深愛國情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