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的文章將“佛系”一詞傳播開來,網友更是造出一系列的“佛系”概念。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90后用來調節心情的自嘲調侃而已,但不少網友也擔心,這是用“佛系”的概念來掩蓋逃避現實的心理。(新華網)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日前“佛系語言”激起許多網友內心的共鳴,所謂“看破紅塵”的觀點讓不少奮斗中的90后似乎找到心理慰藉。筆者認為,“佛系”觀念是新媒體時代“喪文化”的典型表現,其應止于娛樂調侃。當代青年更需要鼓舞斗志,勇于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莫讓“喪文化”阻礙朝夢想前進的腳步。曾幾何時,一些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或圖畫逐漸出現在網絡世界,其形象地表現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被人們稱之為“喪文化”。正如很多人感嘆:80后、90后太“累”了。每天要面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佛系”觀念表面上是新時代的調侃,實際上則是面對現實壓力的逃避心理。看破紅塵者依舊身置紅塵中,沒有誰能輕輕松松地卸下責任,即便有也只是懦夫、自私者的作為,一味地在所謂的“佛系”觀念中尋找慰藉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更加消沉。
懷抱豐滿的理想,在骨感的現實中堅強。現在不少人已經習慣用“佛系”等自我調和的方式來安慰自己,并在其中樂此不疲。可能有人認為,這僅僅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殊不知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長期倡導此方式并不利于青年們的健康發展。許多90后初出茅廬,剛在職場中站穩腳跟,他們有思想、有理想,可當生活中的巨浪打過來時,內心很容易被擊垮。現實與理想的反差使得他們陷于失意和迷茫當中。
“佛系”觀念泛濫背后是人們內心的壓抑,對此社會可以給予適當的理解。但要想改變這一局面,關鍵還在于自身的積極心態和進取實踐。沒有經歷過風雨的人生是無味的,“青年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應當是越挫越勇,在困難中錘煉出一顆勇敢的心面對一切挑戰。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