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消費迭代快速的綜藝市場,文化類節目以“慢”的姿態逆生長起來——《中國詩詞大會》領跑春節檔,最高收視率破1;《見字如面》以臺帶網,單期網播量近千萬;《朗讀者》升溫迅速,話題帶動有力;《家風中華》把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帶到了我們的面前;《國家寶藏》講述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讓館藏國寶活起來。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12月17日 《光明日報》)
如今是全媒體時代,也有人認為是全民娛樂時代,娛樂節目火爆順理成章。而今年卻出現了娛樂節目的“退燒”,而一系列文化類節目升溫現象。多檔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不僅收視和關注度居高不下,還贏得了觀眾的如潮好評。這的確既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如果再概括一下,也可以說,文化類節目因走“心”而火。
“高而不冷”回歸文化類節目初心。文化類節目,承載著引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重任。而如何擔起這個重任,則需要做好功課。作為大眾傳媒,辦好文化類節目,就應該把落腳點放在人與文化的互動生長上,多心靈溝通,寓教于樂,為公眾拓展心靈空間,構筑起精神家園??v觀《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節目,無一不是價值很高的節目,但這個“高”不能讓公眾覺得高不可攀離得很遠,相反,要做到“高而不冷”,不僅要用新穎的形式暫時吸引觀眾的目光,還要讓他們持續觀看、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從中受到感染。用《朗讀者》的制作人董卿的話說:當說的人和聽的人心意相通,情感達到一定飽和度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以這樣的心態和理念辦文化類節目,才能鼓舞人心,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用創新的節目形式抓住觀眾的心。文化類節目都具有“有意義”的屬性,這個“有意義”一般是指思想性、知識性。而好的文化類節目不光要“有意義”,還要讓觀眾覺得“有意思”,融思想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節目才是上乘的。如果顧此失彼,就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日漸乏味,最終也會失去觀眾。傳承傳統文化之于青少年,更具特殊意義。而文化類節目應當承擔此重任?!吨袊娫~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節目給人們一個啟示:只要堅持以人為本,抓住觀眾的心理,不斷探索創新節目形式,文化類節目同樣可以辦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通過娛樂形式把知識融入其中,既有知識,又有趣味,用輕松的外在形式承載深沉的內在擔當,給觀眾一些思想的啟迪和一些心靈的觸動,實現真正的寓教于樂,其樂無窮,這樣才能持續火下去。
燃起民眾親近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全體人民能夠接受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文化自信來自于民族“精神基因”的最深處,是人們源自心底地對文化價值及其生命力的認同和堅守,能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持久與強勁的動力。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在現代文明和歷史傳承的對話里,讓人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進而增強了民眾親近、傳承與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文化自覺中傳承文脈。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