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在線教育市場日益火爆,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學習類App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然而,近日發生的一些事情給學習類App的“狂熱”潑了盆冷水——部分學習類App出現涉黃內容。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用戶”發布“黃段子”,有學生被“調戲”索要QQ號,學習類APP涉黃現象令人憂慮。(《法制日報》)
信息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習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今,只要在手機上下一個學習類的APP,不僅可以收到精彩的內容推送,還能在評論區與一起學習的小伙伴們交流學習心得和感悟,有利于共同進步提高,這是傳統學習方式難以實現的。然而,學習類App涉黃現象的出現,讓不少家長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倍感焦慮,希望學習類APP營造的網絡空間也能風清氣正。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學習類APP推送內容都與自身的定位有關,也無不良信息出現,而涉黃內容則主要出現在評論區。這說明學習類APP涉黃,運營者本身并不存在主觀上的故意。那么學習類APP涉黃究竟是誰的杰作?記者通過進一步調查解開了謎底,原來學習類APP評論區的涉黃內容多為競爭對手所為,目的是為了搶占市場而故意抹黑對方,這一現實讓人頗感意外。
市場經濟環境下,競爭是一種常態。當下,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大量資本涌入到互聯網行業,希望能分享互聯網紅利,這就使得學習類APP得以快速擴張,競爭也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由于運營方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對如何打造高質量的學習類APP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結果導致不少學習類APP所提供的服務比較膚淺,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于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運營者在對方的APP發布不健康的內容互相抹黑就成了家常便飯。這種惡性競爭的方式,不僅有損整個行業的形象和聲譽,更侵害了學習類APP使用者的正當利益。
學習類APP是利用互聯網幫助用戶消化學習內容、提升學習效果、交流學習心得的好幫手,大部分學習類APP用戶都是青少年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習類APP中涉黃內容的出現不僅干擾了孩子們的學習體驗,侵犯了用戶的合法權益,涉黃內容還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學習類APP涉黃不是小事,相關部門要加快整治步伐,千萬不能讓助學的APP變成害人的APP。
整治學習類APP涉黃問題,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學習類APP運營者在確保推送內容無不良信息的的基礎上加強管控,落實評論區內容先審核后發布的原則,將涉黃內容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學習類APP要樹立健康的競爭意識,通過強化內容生產來提升產品的用戶粘合度,不能用抹黑對方的卑劣手段來洗白自己。此外,監管部門必須亮劍,對故意抹黑對方的行為給予嚴厲打擊,共同營造有利于學習類APP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