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與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及英國曼城俱樂部攜手,在北京共同開展了一次校園足球學術交流活動。在活動現場,記者采訪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毛振明教授,他表示,國內校園足球的開展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即“從屬于少數學生的校園足球變為所謂的全體性的校園足球”,因為“全體性”其實并不符合實際現狀,出現了不少引起爭議的現象。(12月18日《中國青年報》)
?? 筆者贊同毛振明教授的說法,校園足球從屬于少數學生,變為屬于全體學生,確實不符合實際現狀。足球作為一項大眾運動,很受公眾喜歡,也是各地學校十分重視開展的一項體育教育。但在現實中,并非每個學生都適合踢足球,因此,在開展足球教育中,應該對學生分門別類,區別對待。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校園足球在許多學校基本是一種空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普遍對足球教育并不重視,相關部門也沒有相關要求。而且,不少學校也不具備開展足球教育的條件,導致足球教育在不少學校處于一種可有可無、時有時無的境地。在一些地方和學校,足球教育甚至根本就從未存在過,學校沒有足球隊,沒有足球場,學生也從來沒有接觸過足球教育,甚至沒有接觸過足球。這些現象,無疑是一個教育極端。
隨著教育等部門對校園足球的重視,很多學校都將足球教育納入課程,還建設了足球場等設施,配備了教師資源,以滿足學校、學生對足球教育的需求。學生對足球教育開始有了接觸,熱愛足球、爭做足球明星,甚至成為部分學生的人生目標。足球教育還逐漸成為不少學校的“全體性”教育行為。這種教育現狀,對提升學生的足球技巧、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發現足球苗子、為國家培養足球運動員,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全體性”學足球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帶有明顯的強制意味,忽視了個體差異,這就陷入到另一種極端。比如,一些學生并不喜歡踢足球,一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原因不適合足球運動,一些學生對足球運動只是屬于一種愛好,并沒有、也不想上升到專業學習的高度。如果不注重這些個體差異,一味開展“全體性”足球教育,無疑是對學生的不尊重,甚至是對部分學生的足球愛好的扼殺,也是不科學的教育行為,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或反感心理,導致失去學習足球的興趣。
因此,學校在開展足球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意愿,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實際。對一些熱愛足球運動,且身體素質過硬,對足球運動有悟性的學生重點培養和教育;對一些只是愛好足球的學生,點到為止,只需要簡單地傳授相關的足球知識即可;而對于那些對足球沒有興趣,或由于身體等原因無法經常踢足球的學生,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寬松的教育,使其自然成長。
體育教育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除了足球,還有很多適合學生的體育運動,一些學生不喜歡足球,但并不代表他們不適合籃球、排球或乒乓球。一味重視足球教育,恐怕會導致學生失去選擇其他運動項目的機會,這是不公平的。因此,當前部分學校應該改變只注重足球教育、忽視其他體育教育的現象,賦予學生充分的運動項目選擇權。這才是健康的體育教育理念。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