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通知,部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努力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12月17日 新華社)
提及紅色文藝,人們總還是停留在傳統觀念里,甚至對其有著極大的誤解,如對主旋律的莫名排斥,對革命作品的無由輕視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誤解?因為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的紅色文藝創作可能還落后于時代,甚至是脫節,于是它就顯得不夠親民,不夠貼近百姓和生活。
紅色文藝是重要的精神食糧,是社會主義文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和國家初創時期,紅色文藝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指引,它激勵人們去保家衛國,去攻堅克難,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作品多以歌唱祖國、贊美人民、弘揚精神等為主要內容。而在今天,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人,沒有被紅色文藝熏陶過的人,自然缺乏共鳴和認同,產生不適或反感也在所難免。但在今天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在各種解構主義的影響下,它仍然是對抗浮躁和喧囂、固守民族精神的有力法寶。
要讓“紅色文藝”走進尋常百姓家。既然不可或缺,就要讓它與時俱進,融入百姓生活。現代人覺得它遙遠,不是因為真的遠,而在于它的腔調和形式,讓人覺得與當今社會生活格格不入。必須要改變和適應,在保留其精神內核的同時,要以當下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要善用群眾語言,讓它走進人們心里。以主旋律創作為例,人們可能對京劇《智取威虎山》興趣不大,但對電影《智取威虎山》就非常熱衷,而《建軍大業》、《戰狼2》等主旋律電影更是獲得了極高的認可。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但殊途同歸,這說明紅色文藝也有市場,也能找到時代契合點。
與此同時,紅色文藝的內涵和外延也要不斷擴展。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就應該成為紅色文藝的創作內容。不僅是先進事跡、優良傳統、革命精神,還有市井生活、尋常人生、普羅大眾等,都應該是紅色文藝創作的素材寶庫。
接軌和融入時代,走進尋常百姓人家,紅色文藝方能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既是文藝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也是當仁不讓的時代責任。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