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居然可以這么上!”近日,上海大學一堂“時代音畫”通識課上,該校社會學院和音樂學院教授聯袂,用音樂旋律和歷史回顧,聲情并茂地講授了“國歌如何一路走來”。整個課堂學生爆滿,“蹭課族”只能席地而坐。不少學生聽完課后表示,原以為沉悶悶的課堂,沒想到卻是熱騰騰,收獲滿滿,時間也轉瞬即逝,總感覺沒聽夠。(12月25日 新華社)
思政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在教學過程中又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通常,對于老師來說,思政課難講,對于學生來說,思政課難懂。上海大學的思政課堂堂爆滿,還有慕名而來的“蹭課族”,它何以圈粉無數?其中并無高深的玄機,只因老師們用心。
現實中,大多數思政課老師充當了“快遞員”的角色,即只管送達、不管其它。如果作為快遞員,這無疑是完成了使命;但如果作為思政課老師,恐怕還遠遠不夠。很多老師將思政課教學當作一項知識傳遞的任務來對待,知識到達學生,即算完成任務,不管效果如何。這樣的教學的結果是:老師講的累,學生聽的也累,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講好學好思政課,老師及其教學態度是關鍵。青少年擁有極強的好奇心,沒有他們不想知道的知識,只有他們不感興趣的形式和內容。思政課要結合當今國內外形勢,以事例的形式講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深度,這樣的思政課誰不愛?不是學生不喜歡,而是很多老師自己本身就不夠重視,備課不積極,講課靠經驗,考試是法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對知識一知半解。
思政課老師莫做“知識快遞員”,要懂得春風化雨、循循善誘。不要生硬說教,很多老師喜歡讀課本,內容無新意,方法枯燥,說理僵化生硬,學生自然難有興趣,思政課要充滿思辨性、人文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不要曲高和寡,思政課重理論,而且有些還是歷史部分,本就給人以“高冷”之感,若再故弄玄虛,學生更會疏遠它,思政課要融入生活和時代,要善于用“新瓶裝舊酒”,還思政課親民形象。
有些老師的課堂座無虛席,有些昏昏欲睡,區別就在于走心與否。與學生多交流,對教學內容、流程和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反復修改教學方案,認真備課,這樣的思政課即便不會成為精品課,至少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