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依據普查統計結果,全國現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中國新聞網)
地方戲曲既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雖然相對于國劇京劇而言,地方戲曲具有一定的地域屬性,但它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如我們所熟悉的越劇、黃梅戲、豫劇等,早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全國范圍內吸引了眾多粉絲。
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是摸清家底、推動保護和傳承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這為更好地促進地方戲曲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但是,通過這次普查的數據我們也看到,地方戲曲劇種尤其是那些影響力不大的地方戲曲小劇種,處境依然艱難,19個劇種已消亡的事實再次敲響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的警鐘。
地方戲曲劇種尤其是地方戲曲的小劇種之所以處境艱難、傳承乏力,從很大程度上說是因為人才缺乏和觀眾缺乏所致。一方面,地方戲曲的專業人才近些年來青黃不接,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演員越來越少,而當下的年輕人又不感興趣;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觀眾的文化消費方式日益多元化,原本就曲高和寡的地方戲曲觀眾遭遇分流,市場萎縮成為必然。
地方戲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傳承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推動文化強國過程中,傳承好發展好地方戲曲是增進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的重要舉措。但是,在個別一些地方,文化建設喜歡抓大放小,對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地方戲曲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缺乏強有力的配套措施,這就使得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面臨重重困難。
保護好地方戲曲,使其能夠薪火相傳,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不僅需要堅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總的基調,還應該在夯實戲曲發展的根基、激活戲曲藝術生命力方面加把勁。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保護傳承地方戲曲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要通過完善問責機制,對保護傳承地方戲曲不力的責任方給予處罰,創造有利于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社會環境,讓地方戲曲能夠活在當下,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