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一位中學老師在語文課上魔性朗誦《將進酒》的視頻這兩天迅速走紅。視頻中的這位老師是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的語文老師史大喜。這位同事和學生眼中的“大喜哥”,在課堂上總是激情四射,他說:朗誦詩歌之前一定要“觸摸到詩人的靈魂”。
? 從視頻中看,這位老師在朗誦時的確充滿“魔性”,不僅語言抑揚頓挫,而且表情豐富,時而放蕩不羈,時而仰天長嘯,時而掩面陶醉。這不僅是對詩歌的尊重,也是教育的應有表情。
詩歌是我國文化瑰寶,尤其是古詩詞,更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不僅是對文字的高度濃縮,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但是在長期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在朗誦詩歌時,往往忽略了詩歌的這些特質,只是泛泛一般地朗讀,卻并沒有帶著感情去朗誦,去深刻感受和領悟詩歌中的情感和內涵,導致一些學生對詩歌中的意境理解的不深入、不透徹,無法領略到古詩詞之美和文化之豐富。這一方面是因為一些老師對詩歌的韻美沒有足夠的認識,只是照本宣科,為了講課而講課,并沒有把詩歌真正的意境展現出來,這樣的教學干巴巴的,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或許在于一些老師不具備朗誦的技能,或者因為羞澀等原因不愿意聲情并茂地朗誦,導致詩歌朗誦成為教學中經常性的缺失。
如今,這位老師在講課中的“魔性朗誦”不僅充分展現出詩歌蘊含的意境,也反映出了詩歌的文化之美。這種朗誦是對詩歌的尊重,也是詩歌教育應有的表情和正確的姿態。如《將進酒》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這樣一首詩若只是用一般的語調去朗讀,勢必讓詩歌的內涵、格調和意境大打折扣,如果站在詩人的立場上去朗誦,無疑別有一番滋味。
詩歌教育從來都不僅僅是講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和意境,還包括正確的朗誦,讓學生掌握朗誦的技巧,提升朗誦水平,這也是詩歌教育的應有之義。這位老師通過自己的“魔性朗誦”,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這個層面而言,“魔性朗誦”不僅是詩歌教學的有效方法,也是老師應該具備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