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變思想政治課教學過去抽象枯燥的面貌,讓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上海高校以名師效應帶動課程改革,帶活了整個課堂。在上海交通大學,施索華老師主講的是思政課,卻被稱為“文學和藝術的芳草地”。從國學典籍、名人傳略到社交禮儀、生活智慧,同學們沒有枯燥的感覺。(1月7日 央視網(wǎng))
不像歷史課那般有趣,不如語文課那樣生動,又不像物理化學等理工課那樣充滿科學的智慧,高校思政課經(jīng)常以枯燥、晦澀、高冷的形象出現(xiàn)。老師講不好,學生不喜歡,思政課沒味道、沒新意,這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曾存在的尷尬情況。
思政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來都被當成重點工作來抓。尤其到了當今社會,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思想更加多元、更加繁雜。青年學子對新潮思想有著莫名的好感,但甄別能力相對較差,很容易誤入歧途,因而需要思想上的引導。高校思政課就是加強青年學子的思想教育工作,讓他們在放飛自我時保持思想定力、在追逐夢想中校準人生航向。
雖然地位很重要,但處境很尷尬,思政課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是很多地方的思政課教材比較落后,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內(nèi)容很難吸引年輕人;二是高校不夠重視,課程不僅少得可憐,而且多數(shù)都是老師兼職,或者是講師甚至是高年級學生給低年級學生上課,知名教授很少參與進來;三是老師不夠重視,多是應付心態(tài),完成任務了事,很少會做扎實的基礎調(diào)研工作;四是實用主義思想盛行,即將走向社會的學子更關心飯碗問題,而不是思想問題。
高校思政課有心才能出新。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吸引學生,才能讓他們覺得有趣。從趣味的熏陶中,他們才會感到有用,才能對思政課“另眼相看”。從教材的選取到高校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方法使用上,都要獨具匠心。比如,讓知名教授參與到思政課教學,就會加重思政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無形中予以重視;再比如,設置專門的思政課老師,而不是由其它課程的老師兼職,才能讓專職老師有精力去深入鉆研,用心去發(fā)現(xiàn)思政課的魅力。
從來沒有枯燥的學問,只有枯燥的方法。以枯燥晦澀著稱的哲學課都能被講得有聲有色,更何況與現(xiàn)實和實踐更貼近的思政課呢?要發(fā)揮思政課理論武裝、政治引領、思想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引導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必須要在課程上花費心思和時間,用好中國故事,反映百姓生活。讓思政課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與熱點聯(lián)系起來,才能把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