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縣44歲的男子邢永強歷時20年,走訪了全國多個省份收集了近2萬多件紅色藏品。邢永強個人籌建的紅色紀念館日前正式開館,他從2萬多件藏品中精選出3000多件對外展出,并免費對公眾開放,以期傳承甘肅會寧“紅色基因”。(據1月17日中國新聞網)
有人說過,“歷史是現實的藝術,對于陳列館物品的欣賞,就是對于歷史的欣賞、理解和感悟”。邢永強的紅色紀念館雖然屬于個人籌建,但和政府建設的紀念館一樣,均具有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后輩子孫、收藏保護重要文物等價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會寧在歷史上是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之地,聞名全國。邢永強一家就深受紅色歷史的教育熏陶,從小喜愛上了紅色收藏,產生了濃濃的“紅色情結”。他建紅色紀念館的目的非常純粹,不求名和利,而是利用紀念館集中展現紅色革命的歷史風貌,以此教育更多人緬懷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歲月,回望那一幕幕慷慨悲壯的歷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歲月和幸福生活。
目前,邢永強的紅色紀念館有3000多件藏品,這3000多件藏品是從他2萬多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2萬多不是一個小數字,足可想見邢永強為了爭取得到那一件件珍貴的藏品而付出的艱辛。他的紅色紀念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以期傳承甘肅會寧的紅色基因,其蘊含的精神價值不言而喻,受到媒體關注和網友點贊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這件事充盈著滿滿的正能量,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案例。
筆者以為,個人建紅色紀念館要點贊,還應進行扶持。他們建館的目的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讓各界人士感受紅色文化,相關部門應該給予人力、物力、財力上的適當支持。其實,這幾年類似于邢永強籌建紅色紀念館的事情,其他地方也出現過,但大多曇花一現,未能發揮最大的效應。因此,在民間個人建設紅色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設施一事上,相關部門不應只滿足于宣傳,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為個人解決具體問題。另外,要想鼓勵更多的民間個體建設紅色紀念館,相關部門更應該對其進行考察,并根據需要,將一些辦得好、價值高的個人紅色紀念館確定為紅色旅游項目。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更多的民間收藏者建設各種不同的革命博物館,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