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熬過了歷時五六年關門閉店的低潮期后,實體書店正在迎來一輪新的復蘇。在北京、上海、沈陽、南京、合肥等國內大城市,國有大型書城與民營特色書店紛紛開設新店。(1月18日人民網)
在房租成本、工資成本、網店競爭三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為什么實體書店不但沒有萎縮,反而逆勢而上呢?這就說明,實體書店只要做得好,做出新意,就不會是風雨飄搖的“草房子”,而是讀者喜歡的“溫馨家園”。
要讓實體書店走出低谷,書店要有辦下去的新思路。在互聯網時代,實體書店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實屬不易。但是,為什么北京的三聯韜奮書店能夠開了一家又一家,甚至在全國其它城市也開了分店?主要是這家實體書店的理念新。這樣的書體,心中永遠裝著讀者,讀者自然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思路不變,路徑永遠不會寬。要開好實體書店,只有思路新,路子才會寬。
要讓實體書店不成風雨飄搖的“草房子”,地方政府要給予硬支撐。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實體書店要開下去,政府、出版社、社會公益機構都要給以幫助。很多實體書店從業者在接受采訪時普遍表示,目前書店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政府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減輕了書店的經營壓力,增強了發展信心。有些城市,不僅在寸土寸金的鬧市給書店騰出位置,對于有意向開店的商家都伸出了“橄欖枝”,免收房租并承擔裝修費用。可以看出,政府對于實體書店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有這樣的扶持,實體書店才會有了支撐。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由此看出,實體書店這一輪的復蘇離不開政府營造的日益濃厚的全民閱讀大環境。
實體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也是傳播主流思想文化、營造文化氛圍、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一環。只有在服務上做得更加周到精準,才能讓讀者紛至沓來。各地的實體書店都在著力打造智慧書城,把互聯網的社交屬性引入實體書店,通過大數據分析給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通過技術手段把實體書店和讀者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讀者提供網上購書無法體驗的服務,這是實體書店差異化競爭的一條出路。
實體書店是文化行業最優質的體驗平臺,要讓實體書店不再成為風雨飄搖的“草房子”,只有多與文化、生活相關的領域有效融入,才會增加競爭優勢,實體書店也由此才會真正做大做強,變成讀者流連忘返的“金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