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公眾平臺針對部分公眾號、小程序存在發布斷章取義、歪曲黨史國史類信息進行營銷的行為,發布了一條重磅公告:規范涉黨史國史等信息發布行為。從公告即日起,對于仍存在此類借機營銷行為的公眾號,將對違規文章予以刪除并進行相應處罰,多次處罰后仍繼續違規,或是故意利用各種手段惡意對抗的,將采取更重的處理措施直至永久封號。(1月20日新華社)
微信再發重磅公告,規范涉黨史國史等信息發布行為。消息一出,立即在網絡輿論場引發強烈反響。網友紛紛跟帖留言表達贊成和支持的態度,認為個別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肆意歪曲黨史國史,嘩眾取寵、聳人聽聞、博取眼球的做法早就應該嚴格加以規范、約束和治理。相關新聞持續位居熱搜頭條也清楚地表明,此舉切合了廣大網民的共同意愿,是規范自媒體運營秩序、凈化網絡傳播環境、維護良性輿論生態的必要舉措。
近些年來,極少數微信公眾號、自媒體歪曲歷史,炮制某些歷史事件、人物的所謂“真相”“內幕”,借此聚斂人氣或搞網絡營銷的現象時有所聞,甚至出現了篡改歷史事件、貶損英雄和領袖人物的極端現象,不僅模糊了公眾的歷史認知,也不可避免地給公眾帶來歷史觀、價值觀的誤導,引發廣大網民的強烈反感和不滿。雖經相關部門整頓治理,仍然有極個別公眾號、自媒體運營者我行我素、肆意妄為。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快、受眾范圍廣,這就決定了自媒體也有公共屬性,必須秉持客觀、公正、合法的原則,堅守傳播的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擔當。反觀某些公眾號、自媒體的行為,其所謂對國史黨史的那些“研究”“發現”,其實并非事實,而是主觀臆斷、胡編亂造的假“歷史故事”“軼聞秘事”,若不有力遏制而聽任其在互聯網上傳播泛濫,必然會以假亂真、混淆視聽。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清代思想家龔自珍的這句話至今依舊振聾發聵、發人深省。以歪曲、否定歷史為能事,把“戲說”變成了“瞎說”“胡說”,把“演義”變成了“非議”“妄議”,長此以往很容易助長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對此,各傳播平臺都應嚴把關口,廣大自媒體、公眾號運營者更應自覺自律,扛起尊重和敬畏歷史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