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開辦故宮博物院近現代文物博物館(暫定名),并在文創館、故宮講壇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大量近現代文物,今后將在紫禁城外新建專館展示。(據新京報報道)
文物是有價值的,更是有生命的。此次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東城區政府簽署的這項合作協議,正是讓文物的人文價值得以實現,讓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再現。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長久以來,雖然故宮在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文歷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曾幾何時,它在廣大普通百姓眼里,依然是高高在上的神圣存在。人們去故宮,也只能遠遠地隔著防護欄、玻璃罩、警示線,去觀望深藏在暗屋里的神秘文物。即便看到了,多數人也因不知其前世今生,而僅僅是看看熱鬧罷了。真正從中能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有所啟發的人,終究還是少數。
近年來,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故宮可以說率先走在了全國前列。從觀念更新到藝術創新,各種新理念、新動作、新產品、新模式帶給人們全新的感受和變化。而這一次的合作,更是可以讓那些長期以來在故宮建筑群里很難得到展示的近現代文物可以走出紫禁城紅墻,與市民群眾見面。這種將故宮文化“社區化”的做法,既能接地氣,又能聚人氣,使人們能夠在近距離接觸文物的同時,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中華文化的感悟,真正可以將傳統文化“捧在手”“帶回家”。
時間已經將我們與歷史拉開了距離。今天的人們無法重回歷史,也無法親眼目睹和親身感受歷史上的那些榮辱與滄桑。而文物,作為真正從歷史中走來的“物件”,從被命名為“文物”的那天起,就注定帶著歷史的氣息和味道、帶著鮮活的靈性和溫度。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向后人講述歷史的故事、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我們人為地將文物與普羅大眾隔離開,那無疑是割裂了人們連通歷史的紐帶,文物也就失去了其本該有的價值和意義。
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有“心”也要得“法”。保護不是死守,而是在守護中學會活用,讓靜態的文物動起來,讓沉默的古跡開口說話。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從文物中讀懂歷史,才能從古跡中習得文化。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博物館中的珍寶僅僅是人們眼中的“熱鬧”,那無疑是傳統文化保護過程中的敗筆;倘若人們都能了解、認識這些“寶貝”,并能夠從中看出“門道”、講出故事,這說明文物背后的文化資源真正得以挖掘,這樣的保護和傳承才最具價值、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