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人民日報在官方微信發布了一篇名為“《黃河大合唱》被惡搞,冼星海后人:忘本!”的文章,引起了網友廣泛討論。
娛樂歷史,娛樂經典,說這是“忘本”一點也不為過。可能有人會站出來說,這只是娛樂而已,沒必要那么認真,不必小題大做。其實不然,對歷史和經典的惡搞,其危害性之大,當絲毫不可小視。
本固方能末治。惡搞歷史、惡搞經典會混亂我們的價值觀,極易導致精神亂象滋生,誘發社會浮躁之風。《黃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軍東渡黃河、飲馬太行、抗擊日寇的堅定決心,是全民族覺醒、同日寇抗戰到底的不屈精神,說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張。它是深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而歷史記憶是構成文化觀念的關鍵所在。
歷史記憶構成文化觀念,文化觀念形成民族意識,共同的民族意識產生歷史認同,進而得到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倘若讓歷史記憶在廉價的娛樂笑聲中灰飛煙滅、蕩然無存,我們的文化觀念何以能正?民族意識何以能成?精神力量何以能聚?弱化了歷史、動搖了根本,人與漂浮于水面搖擺不定的浮萍有何兩樣?“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本”守不好必然會導致社會風氣浮躁,所以惡搞歷史和經典絕不是小事。
巴金曾說過,教育孩子時,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偉大,什么是愛和美好,孩子們才能向著崇高、偉大、愛和美好的方向追求。中華民族幾千年不衰,就因其文化之厚、民魂之堅,每一代人都有著豐富的精神食糧滋養。倘若今天我們在嬉笑中將富含崇高、偉大、愛和美好的民族精神食糧糟蹋,讓我們的孩子靠什么去成長?孩子模仿性很強,如果孩子們從小接受的是這樣遭惡搞的歷史、經典,他們又如何去敬畏歷史、敬畏經典,如何建立民族的自豪感和責任心?所以,惡搞歷史、惡搞經典絕非是小事,斥責如此行為也絕非小題大做。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可在一天毀掉”,價值觀的構建也是一樣。歷史里不僅有先輩的奮斗,更維系著我輩的過去和未來;經典作品承載著的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興衰和榮辱。尊重歷史、尊重經典,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對未來的尊重。樂于惡搞之人,還需多一分反思、多一點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