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甘聯露)辭書注解說,“臘,熏干腌制的肉,時間通常在臘月;膀,家畜腿的上部與軀干相連的地方”。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方言“膀蹄”特指豬的那個部位,水吉人的年夜飯靠它鎮桌。
膀蹄弄到手,央求“殺豬佬”完好卸除里面的那根骨頭,然后提回家,搓上鹽巴,掛在灶口上方的鐵鉤上。以前煮飯都是燒木柴,炊煙輕輕熏,過十天半月,無以言狀的煙熏香味充盈廚房。
還差幾天就過年。午后,主婦鏟出灶灰,包布泡在溫水里抖動,濾出“灰汁”(堿液),取下臘膀蹄仔細刷洗,沖干凈,入鍋,加水,燒猛火煮,晚飯前撈出鍋,貼上紅紙條,寓意吉祥。
除夕傍晚,主婦從膀蹄底面切下許多肉片,裝碗蒸熱。皮、肥肉與瘦肉三者相連的肉片叫“膀蹄肉”,大人吃。用手撕下來的純瘦肉叫“膀蹄絲”,精華所在,小孩子吃,父母叮囑:“吃膀蹄絲大一歲,明年要懂事了啊。”
正月初一上午小伙伴們見面,互相打招呼說:“吃膀蹄絲大一歲!”按老規矩,這天封存菜刀一整天,吃素。從初二到十五,每天切一小盤膀蹄肉,隨飯蒸熱端上飯桌。
水吉民諺唱道,“二月二,吃萊利(干凈)”。農歷二月初二,氣溫轉暖,過年置辦的熟食即將長綠毛,必須完全吃光。臘膀蹄割剩的殘余部分名叫“膀蹄殼”,全部切碎,把白粿切成粿片,再去菜園里掐一把抽心小白菜的莖桿花蕾,混炒一大鍋,全家大快朵頤,春節就徹底過完啦。
水吉方言“四”的發音與時運的“時”相同,正月初四那天親戚之間要走動,叫“走四”(走運),是辦結婚酒的大日子。擺在客廳供案祖宗牌位前面的酒桌叫“膀蹄桌”,坐德高望重的長輩。除此之外的餐桌叫“漚肉(紅燒肉)桌”,來賓憑各自酒量自由組合。
年前臘兩只膀蹄的家庭,孩子在年后完婚,請帖老早就送出去了。廚倌師傅的團隊提前來到家里,大徒弟認真清洗臘膀蹄,同鍋煮的,是發好的墨魚干、蟶干、蛤蜊肉干,還有在熱灰堆里捂過消除麻味的新鮮冬筍,以及肥瘦相連的連皮帶肉條肉,條肉用于烹飪紅燒肉。
婚宴開席,觥籌交錯,吃到接近尾聲時,傳菜生把完整的熟膀蹄用盆子端到“膀蹄桌”上,站在旁邊等候,貴賓們欣賞過,說道:“拿去切開,拿去切開。”他端進廚房,立即轉身,原封不動端往“漚肉桌”展示,甲桌、乙桌、丙桌、丁桌……賓客紛紛說:“拿去切開,拿去切開。”與此同時,廚倌師傅出來一桌桌敬酒,心里默默記住坐“膀蹄桌”的客人人數,包括爺爺奶奶帶來的不占座位的小孫子。
再次端到“膀蹄桌”來的,菜碗底裝的其實也是紅燒肉,但是蓋一層“膀蹄肉”,數量每人一片,“膀蹄殼”壓頂。貴賓們贊嘆說:“今天的菜真多呃,吃不完。”“漚肉桌”當然是上紅燒肉啦,但是面上會放“膀蹄肉”點綴,點到為止。然后上香菇湯,筵席完美結束,廚倌師傅坐下歇息,主婦要切開“膀蹄殼”給他下酒,以示尊重,他客氣阻擋說:“哎呀,別切,別切,請送給今天沒有來的親戚分享”。
現在市場上“膀蹄”容易買到,可是燒柴火的土灶快要進博物館了,所以水吉臘膀蹄成為稀罕食材,別說年夜飯難得見到它,就算是結婚大事,那些會煮傳統婚筵菜的廚倌師傅垂垂老矣,酒樓廚師從烹調學校畢業,他的菜譜里沒有這款菜。
到鄉下游玩,偶爾會看到村民搭建大柜子,里面掛滿條肉、鴨腿,他們點燃木柴、油茶籽殼和稻殼的混合燃料熏制,只熏半天時間就好了。買來吃,感覺速成的東西只在淺表有那么一點點意思,趕不上家鄉那種日積月累緩慢形成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