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祖泉 林愛玲)武舉,又稱武科,是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藝人才而設置的科目。它始創于唐長安二年(702年),即武則天君臨天下的第13年。應武舉的考生由各州縣舉送,兵部考試。唐代的武狀元即兵部考試的第一名。據《中國狀元大典》稱,唐代的武狀元于史無征,沒有一人留下姓名,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可考的武狀元就是薛奕。在北宋一代,也僅有薛奕一個武狀元名留史冊。
薛奕(1049年—1082年),字世顯,他出生于書香門第、武術世家。據史料記載,他的先祖薛令之,字珍君,長溪縣(今福建福安)人,是福建歷史上可考的第一位進士,在朝廷任左補闕兼太子侍讀。薛奕從小就過繼給叔父薛立和,他隨四處為官的叔父走南闖北,增長了許多閱歷。鑒于宋王朝立國后戰事不斷,薛利和看他身材魁梧,聰明過人,就聘請名師教他讀書練武。薛奕學習認真,經、史、子、集,悉心苦讀;刀、槍、劍、戟、棍、棒、槊、鞭等,樣樣精練。
北宋以前,封建統治者大多重文輕武。到宋神宗時期,鑒于周邊遼國和西夏的軍事威脅,神宗皇帝對武舉考試十分重視,想從武舉考試中發現并擢用一批軍事人才。熙寧九年(1076年),朝廷同時舉行文舉和武舉考試。薛奕懷著保家衛國的壯志,千里迢迢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參加應試。神宗皇帝還對錄取的31名武進士進行殿試,對薛奕精湛的武藝與橫溢的文才大為贊賞,親自錄其為丙辰科武舉第一名。
大魁天下后,薛奕被授予鳳翔府兵馬都監。他恪盡職守,不久升遷正將。薛奕治軍嚴謹,又善于處理軍民關系,因此在鳳翔府一帶頗負盛名。
元豐四年(1081年),宋朝廷乘西夏內變之機,發動規模空前的五路大進攻。次年8月,宋神宗接受給事中徐禧的建議,在銀州(今陜西橫山東北)東南筑永樂城作為銀州的治所,意在攻占西夏的橫山地區,進逼夏都。9月,永樂城竣工,朝廷賜名“銀川寨”。永樂城的建成,對西夏構成很大的威脅。為此,西夏傾全國之力,集結兵力30余萬攻打永樂城。宋軍以精銳部隊出戰,卻潰敗而還。不久永樂城陷落,徐禧、內侍李舜舉、大將高永能等被殺,宋軍陣亡1.2萬余人。
在“銀川寨之戰”中,薛奕當時隸屬大將高永能麾下,負責永樂城東面的防務。因為統軍副帥徐禧不信任高永能,從中作梗,致使高永能部潰敗。薛奕為力挽危局,仍帶兵堅守陣地,指揮部下打退夏兵的多次進攻。在一次巷戰中,他身先士卒,力戰數敵,最后因寡不敵眾,被流矢射中頭部而壯烈犧牲,年僅34歲。宋朝廷為表彰薛奕為國捐軀的功績,詔賜他為“防御使”。薛奕的兒子薛安靖以父軍功補官。薛奕的后裔繁衍頗盛,據方志記載,在明朝初年,由于興化縣一帶多次發生災害和瘟疫,薛氏后裔舉族遷居仙游縣楓亭。而薛奕的出生地現已無薛氏后裔居住。
據傳,薛奕死后歸葬于里之蓮峰之旁(今莆田涵江區大洋鄉蓮峰村)。陵墓雖經朝代變更和戰亂,慘遭嚴重破壞,但墓道、神道、石馬及翁仲、石像生依稀可見。據涵江區蓮峰村書記謝金敲介紹,薛氏后裔也有部分遷居莆田白沙鎮獅亭村,為緬懷祖先英烈,沿傳承千年舊俗,每逢清明節后薛氏族人都會前往蓮峰村薛奕墓祭祀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