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閩山”踐行錚錚誓言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上旬,紅軍主力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何叔衡等被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初,中央蘇區的形勢變得異常險惡,在這危急關頭,蘇區中央分局根據中央指示開始作分散突圍的準備工作,項英派出數十人組成的便衣隊,護送已近花甲之年的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以及項英的妻子張亮等去閩西,再繞道上海。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叔衡又一次來到長汀,只是這一次他未能再離開。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一行渡過汀江后來到濯田鎮梅逕村,由于行軍疲勞,準備休息片刻,在燒火煮稀飯的過程中被敵人發現。“炊煙引來了國民黨鐘少奎保安團。一番激戰后,何叔衡因為年紀較大,為了不拖累部隊,最終跳崖英勇犧牲,兌現了‘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鐘彬彬講解道。
而對于何叔衡最終是如何犧牲的,目前說法并不統一。1952年,謝覺哉的《憶叔衡同志》一文被揖入《湖南革命烈士傳》一書,謝覺哉又為此寫了一個《補記》,根據《補記》內容,何叔衡一行被敵人發現后,瞿秋白等由于坐擔架,不能走,被藏于樹林,最終被搜捕。何叔衡則在鄧子恢等人的保護下繼續撤退,最終,何叔衡體力不支、面色全白,在一大懸崖處,何叔衡抓特務員的槍要自殺,特務員護槍,手一松,何叔衡趁勢向崖下一躍,墜崖犧牲了。對此,鄧子恢滿是愧疚:“我們走下山,不到二里,過一小河,憑河把敵人打退。初不知有河險可扼,如知道,叔衡同志也許可勉強走到,不至于犧牲。叔衡同志殉難地點,是長汀縣水口附近?!?/span>
1964年,福建公安機關抓獲殺害何叔衡同志的兇手——原國民黨福建地方保安十四團特務連代理連長曾起,在大量的證據面前,曾起對殺害何叔衡的罪行供認不諱?!拔覀冞M至水稻田附近,發現一具死尸,我想搜他的身,不料重傷未死的紅軍,將我足抱住了,隨同我的號兵熊輝,看勢不佳,打了他一槍,我也打了一槍。”根據曾起的供詞,何叔衡跳崖后是被敵人槍擊才犧牲的。
永久緬懷傳承英烈精神
1964年1月,長汀縣建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碑,時為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題寫了碑文:“何叔衡死難處?!?992年,長汀縣新建何叔衡紀念亭,并將紀念碑移入亭內。
2016年是何叔衡誕辰140周年,長汀縣建成何叔衡紀念館并對外開放。紀念館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館內設有何叔衡烈士展和濯田人民革命史跡展。如今,當地已經建成了由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等為一體的紀念園,供大家緬懷。
濯田鎮人大主席劉德銀表示,自1964年以來,不僅當地的群眾、學生,甚至周邊的群眾都時常前往紀念碑處祭掃緬懷何叔衡?!拔覀兊男腋I顏碇灰?,這是當地人對革命先烈的一種感恩。”劉德銀說道。
長汀縣水口初級中學于1985年建校,校長戴燕祥表示,自建校以來,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從學校徒步約1小時,前往梅逕村祭掃何叔衡烈士。“何叔衡紀念館是我們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一個基地,紀念館建成之后,我們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同時學校還編寫了校本教材,在教材中介紹何叔衡的光輝事跡,讓學生多渠道了解他對革命所做的貢獻,并傳承他這種不怕犧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戴燕祥說。
“艷陽高照長汀行,濯田紅土育英雄。湘人拜仰叔衡碑,不忘初心在長征。”3月2日,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譚仲池一行來到紀念園,在紀念館的留言本上寫下如此感言。
4月16日,長汀縣紀委監委30多名干部,前往濯田鎮何叔衡烈士紀念館,向何叔衡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為長汀縣廉政教育基地揭牌,并參觀何叔衡烈士紀念館,汲取紅色營養,傳承紅色基因,表達“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