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長汀縣在何叔衡紀念園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縣委書記廖深洪給在場人員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的一大歷史。 許昇延 攝
何叔衡一行轉移路線示意圖(資料圖)
何叔衡在長汀濯田住過的紅軍客棧。(資料圖)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闕小琴 實習生 賴志昌 通訊員 陳天長)清明期間,長汀縣濯田中心學校何叔衡先鋒中隊隊員代表前往紀念碑緬懷何叔衡烈士。 陳海莉 攝
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年長的參會者,他被譽為“反腐先鋒”“蘇區包公”“紅色管家”,他就是何叔衡,其一生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毛澤東同志對他贊譽頗高,評價道:“叔翁辦事,可當大局”“何胡子是蘇維埃的一頭牛”。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守蘇區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2月,何叔衡于長汀縣濯田鎮梅逕村突圍中英勇犧牲,兌現了其“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錚錚誓言。
何叔衡是湖南省寧鄉人,雖然他在閩西待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是他犧牲前數次來到閩西,最終犧牲在閩西,閩西老百姓敬重他,在其犧牲的地方建了紀念亭、紀念碑、紀念館,以永久緬懷他。4月13日,記者前往何叔衡犧牲地——長汀縣濯田鎮梅逕村,尋訪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閩西的足跡。
“紅色管家”全心造福于民
1931年秋,上海斗爭日益嚴峻,奉黨中央的命令,何叔衡從上海秘密前往中央蘇區。他通過中央蘇區紅色地下交通線輾轉到新汀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濯田,并居住在濯田的紅軍客棧。這是何叔衡第一次來到濯田。隨后,何叔衡前往瑞金。
1931年11月5日,何叔衡參加中國共產黨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11月7日,何叔衡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并于11月27日,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部長。1932年2月27日,中央人民委員會決議何叔衡代理內務部部長一職。內務部下設有市政管理局、行政局、衛生管理局、交通管理局、社會保證管理局和郵電管理局。
作為內務部部長的何叔衡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毫不馬虎,為蘇區的內務事業做出重要的貢獻。其間,他更是多次前往長汀。比如在1932年夏,何叔衡到汀州中央看護學校、紅色醫務學校檢查學校創辦的情況;又如在1932年下半年,何叔衡到汀州市檢查工作,他察看了十字街的維修情況,以及列寧公園、防空洞的建設情況。
“身為內務部部長的他,就像一名‘管家’,需要處理諸多事宜。而在蘇區時期,長汀被稱為紅色小上海,經濟比較發達,瑞金距離長汀又比較近,何叔衡就經常往來兩地,一些城市管理、城市建設的經驗也比較多出自長汀,然后進行推廣。”鐘彬彬是長汀縣一位黨史研究愛好者,對于何叔衡的事跡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根據原長汀縣黨史辦主任王其森生前所撰寫的《何叔衡:為蘇維埃壯烈獻身》一文,中央郵政總局的成立與何叔衡多次從瑞金前往長汀進行社會調查有關。文中寫道:何叔衡多次從瑞金到長汀縣城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到閩贛兩省的赤色郵政各自為政、組織不統一、辦法也不相同,兩日可到達的信件,遲至10日才到達,郵件丟失之事常有發生。怎么辦?何叔衡簽發了內務部關于整理蘇維埃郵政統一組織辦法的訓令,從而建立了中央郵政總局,各省設郵政管理局,各縣設分局。并制定了郵件寄費的新規定,印制了蘇區郵票四種,郵資也得到統一。
古城區元坑鄉:邱元亮是一位教書先生,游擊隊的接頭戶,全家6口,有田30多擔,4個勞力自耕,其兄和侄原來分開吃飯,后來合為一家,運動中被認為邱元亮雇工剝削其兄、侄的勞力,被劃為富農,復查糾正為中農;古城區古城鄉:王鳳林會做簍紙生意,自家無田地,6口人,租種12擔田,因其母放過一點高利貸,便劃為富農,復查糾正為貧農……
“1933年開展的查田運動出現了一些問題,長汀有部分群眾進行上訪,何叔衡隨后深入長汀濯田等地調查,并頂著極‘左’錯誤的影響為群眾糾偏。”鐘彬彬說,何叔衡是蘇區“五老”之首,當時已近花甲之年,但是他不負眾望,勇挑重擔,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為蘇維埃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贏得了蘇區百姓的尊重和愛戴。
“血染閩山”踐行錚錚誓言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上旬,紅軍主力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何叔衡等被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初,中央蘇區的形勢變得異常險惡,在這危急關頭,蘇區中央分局根據中央指示開始作分散突圍的準備工作,項英派出數十人組成的便衣隊,護送已近花甲之年的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以及項英的妻子張亮等去閩西,再繞道上海。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叔衡又一次來到長汀,只是這一次他未能再離開。
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一行渡過汀江后來到濯田鎮梅逕村,由于行軍疲勞,準備休息片刻,在燒火煮稀飯的過程中被敵人發現。“炊煙引來了國民黨鐘少奎保安團。一番激戰后,何叔衡因為年紀較大,為了不拖累部隊,最終跳崖英勇犧牲,兌現了‘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鐘彬彬講解道。
而對于何叔衡最終是如何犧牲的,目前說法并不統一。1952年,謝覺哉的《憶叔衡同志》一文被揖入《湖南革命烈士傳》一書,謝覺哉又為此寫了一個《補記》,根據《補記》內容,何叔衡一行被敵人發現后,瞿秋白等由于坐擔架,不能走,被藏于樹林,最終被搜捕。何叔衡則在鄧子恢等人的保護下繼續撤退,最終,何叔衡體力不支、面色全白,在一大懸崖處,何叔衡抓特務員的槍要自殺,特務員護槍,手一松,何叔衡趁勢向崖下一躍,墜崖犧牲了。對此,鄧子恢滿是愧疚:“我們走下山,不到二里,過一小河,憑河把敵人打退。初不知有河險可扼,如知道,叔衡同志也許可勉強走到,不至于犧牲。叔衡同志殉難地點,是長汀縣水口附近。”
1964年,福建公安機關抓獲殺害何叔衡同志的兇手——原國民黨福建地方保安十四團特務連代理連長曾起,在大量的證據面前,曾起對殺害何叔衡的罪行供認不諱。“我們進至水稻田附近,發現一具死尸,我想搜他的身,不料重傷未死的紅軍,將我足抱住了,隨同我的號兵熊輝,看勢不佳,打了他一槍,我也打了一槍。”根據曾起的供詞,何叔衡跳崖后是被敵人槍擊才犧牲的。
永久緬懷傳承英烈精神
1964年1月,長汀縣建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碑,時為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題寫了碑文:“何叔衡死難處。”1992年,長汀縣新建何叔衡紀念亭,并將紀念碑移入亭內。
2016年是何叔衡誕辰140周年,長汀縣建成何叔衡紀念館并對外開放。紀念館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館內設有何叔衡烈士展和濯田人民革命史跡展。如今,當地已經建成了由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等為一體的紀念園,供大家緬懷。
濯田鎮人大主席劉德銀表示,自1964年以來,不僅當地的群眾、學生,甚至周邊的群眾都時常前往紀念碑處祭掃緬懷何叔衡。“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當地人對革命先烈的一種感恩。”劉德銀說道。
長汀縣水口初級中學于1985年建校,校長戴燕祥表示,自建校以來,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從學校徒步約1小時,前往梅逕村祭掃何叔衡烈士。“何叔衡紀念館是我們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一個基地,紀念館建成之后,我們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同時學校還編寫了校本教材,在教材中介紹何叔衡的光輝事跡,讓學生多渠道了解他對革命所做的貢獻,并傳承他這種不怕犧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戴燕祥說。
“艷陽高照長汀行,濯田紅土育英雄。湘人拜仰叔衡碑,不忘初心在長征。”3月2日,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譚仲池一行來到紀念園,在紀念館的留言本上寫下如此感言。
4月16日,長汀縣紀委監委30多名干部,前往濯田鎮何叔衡烈士紀念館,向何叔衡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為長汀縣廉政教育基地揭牌,并參觀何叔衡烈士紀念館,汲取紅色營養,傳承紅色基因,表達“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