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怡)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進士,先后任職于泉州同安、江西九江、浙東、福建漳州、湖南長沙等地。1194年入都,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四十余天。朱熹一生大多在福建閩北講學授業,是中國近古時代最重要的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倡導“理為本”“理為主”“格物窮理”“內圣外王”“尊王賤霸”等學說并身體力行,所構建的理學體系被后世稱為“閩學”,對宋以后的中國社會、政治與文化影響深遠。
朱熹經史子集無所不通,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其散文創作和詩歌創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錢鍾書稱贊朱熹是“道學家中間的大詩人”。
游湖不忘“糧食安全”
淳熙十年(1183年),趙汝愚時任福建安撫使,朱熹開始在武夷山五曲大隱屏下構筑武夷精舍。三四月間,朱熹寫信給在福州的趙汝愚,為趙汝愚治理福建出謀劃策。六月,監察御史陳賈上奏請禁“偽學”,矛頭指向朱熹。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十二月,再經福州返回閩北,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與趙汝愚會晤。
朱熹一生多次到過福州。早在隆興元年(1163年),汪應辰知福州,招朱熹到福州商討治閩政務,朱熹告誡汪應辰說:“寧可作窮知州,不可與民爭利”。
二十年后,朱熹再到福州,與同道趙汝愚相見,喜憂交集,寫了《游西湖》一詩:越王城下水溶溶,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愿年豐。
福州城北越王山,今稱為屏山。秦漢之際,閩越國的王城就建在越王山南麓附近。朱熹喜的是,從越王山城樓遠眺,福州山環水繞,在趙汝愚的治理下民生和樂。“此樂從今與眾同”,暗含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說趙汝愚做到了與民同樂,自己看到此景此情,也分享了福州官民的喜樂。
頸聯和頷聯寫近景和遠景。越王山近處通連著福州名勝西湖,趙汝愚將西湖重新疏浚,滿湖的菱葉荷葉遮天蔽日,禾黍在西風中搖晃。極目遠眺,湖水盡處,天容廣闊,天涯盡處,便是海角。福州瀕海,潮漲潮落,海上氣息隨潮汐涌進福州。
“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兩句,寫出了福州城湖光山色、海天相連、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恢宏氣度。面對福州如此美好的山水風物,詩人筆鋒逆轉,末句以“憂”結束。
詩人念茲在茲的是“一心憂國愿年豐”。如果不能確保糧食豐收,讓老百姓衣食無憂,自然風物再美好,又如何呢?這首詩圍繞著“樂”和“憂”來抒寫作者的心志,體現了朱熹不顧個人榮辱安危,時時處處以天下蒼生為念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