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久候,“不解衣者二月”
黃榦到底是誰?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朱熹女婿這個身份了。但是作為朱熹的徒弟,他可以稱得上朱門理學的第一傳人了。他追隨朱熹25年,既是朱熹的得意門生,又是朱熹在學術研究和書院教學中的得力助手。黃榦是傳播推廣朱子的第一人,朱子學說大多先由黃榦傳出,他為理學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榦(1152年—1221年),字直卿,號勉齋,閩縣(今福州)人。他是建陽“潭陽七賢”之一,主要著作有《黃勉齋先生文集》《晦庵先生語續錄》《朱侍講行狀》等。黃榦從小聰明好學,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在求學時,他“不屑為舉子業,慨然有求師問道之志”,與大多數青年學子不同。
黃榦從學于朱熹有一個小故事。
淳熙三年(1176年)冬天,黃榦久聞道學奇人朱熹的大名,決意求師問道,遂拜別母親,在天氣寒冷、大雪紛飛之時跋山涉水,到達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不巧的是,朱熹早已外出講學,黃榦只好在客棧中耐心等候其歸來。每日,他都守候在客棧,甚至連夜里睡覺都衣不解帶,盼望著朱熹一回來就能立即拜見。這一等就是兩個月,可謂是“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
拜師后的黃榦,夜以繼日地勤學苦讀,受到朱熹的大力贊賞,對其有“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的評價。
在朱熹門下學習八年后,黃榦還是心無旁騖地探究理學,不沾染世俗之事。黃榦專心問道的精神打動了朱熹,二人情誼愈加深厚。朱熹欣賞黃榦的才華與人品,遂將自己的二女兒許配給他。自此,黃榦隨侍朱熹左右,成為朱熹門派堅定的學術傳人。
講學傳教,創建四所書院
朱熹在建陽一帶結廬講學,創建書院,形成中國理學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建陽也因之有了“南閩闕里”的美稱。黃榦也繼承其志,先后在建陽創建了兩所書院,即環峰書院和潭溪書院。朱熹逝世后,這兩所書院和考亭書院一起,都成了黃榦講學育人的教育基地和學術殿堂。
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黃榦離任湖北漢陽知軍后回到建陽。七月,在考亭書院當年朱熹為其建造的寓舍旁建草堂三間,名“環峰精舍”。他說:“吾早歲惟師是從,師以別墅畀我,我今始能為屋三間,名以‘環峰’,乃吾考察院祖居山名也。”黃榦說的“察院”是其父親黃瑀,宋高宗時曾任監察御史,故有此稱,精舍之名是為了紀念其閩縣祖居地有山名“環峰”。
嘉熙年間,宋理宗為表彰理學,敕令中書舍人李忠轉諭建安令鄧質擇地重建環峰精舍。于是,環峰精舍從考亭遷至縣坊西清巷。只是為表彰朱子理學的功績,皇帝就御賜重修朱熹傳人創建的書院,耗費巨資擇地重新建造,這是一個特例。
淳祐四年(1244年),新書院建成,宋理宗御書匾額“環峰書院”,此為環峰精舍改名為書院之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環峰書院毀于兵火,后將新址改在水東妙高峰之中。
據史料記載,潭溪書院創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原名“潭溪精舍”,地處崇泰里莒口(今建陽區莒口鎮)河壩。黃榦在建陽莒口建精舍而以“潭溪”命名,是為了紀念他在五夫紫陽書堂拜師從學和成家立業這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表達了他對恩師朱熹的深切感激之情。
黃榦在各地創建的書院有四所,通過執教講學,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傳播理學思想,取得了不朽的學術成就和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