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7月16日訊(福建日報 楊遠帆)魏姓是寧德市古田縣羅峰村的大姓,村內(nèi)有一魏氏祖屋名作“上回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全屋為大六扇結(jié)構(gòu),分下廊、大廳、后廳、后座及附屬房兩座,整座房屋雕梁畫棟,透窗花屏,楹聯(lián)滿柱,庭院深深。魏氏家族起家于農(nóng)耕,桑麻積累,通商致富,演變?yōu)楦x人家,幾代人皆有功名,舉人、秀才,再到民國時期的地方官員、經(jīng)商鄉(xiāng)紳以及關心國家時事的教育家。雖顯赫一方,卻不失淳樸的農(nóng)耕本色,溫良恭儉讓的品格鑄就了上回堂的光耀門楣。
在上回堂的左角,建有一座似炮樓的房子,與主棟相連接,名叫望墳樓。樓名由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zhèn)冰手書,刻字石碑嵌于墻上。據(jù)村民介紹,修建此樓的是魏氏先人魏承俊,起名“望墳樓”是因其父母葬于樓對面的山坡上,出于思念父母的緣由加建此樓,以寄哀思并盡孝道。
魏承俊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動亂年代,精通文史,人稱“漢文伯”,也曾于清末舉“孝廉方正”,授六品銜后短期任職政和知縣,后因不滿于清末腐敗現(xiàn)狀,潔身隱退,回鄉(xiāng)辦校,致力公益事業(yè)。魏承俊幼承慈訓,母親的教育對其感化極深。成人后他事母至孝,凡在家時,每晚服侍母親洗腳,并陪在母親床邊至其入睡,自己才回房休息。父母去世后,他在祖屋大門東側(cè)建筑望墳樓,窗戶直對父母的墳墓,時時憑窗感發(fā)思親之情,念念不忘父母恩德。
孝道,是人倫之始,百善之先,是中華民族最基本傳統(tǒng)道德的行為之一。古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今有“為人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子照樣還”的民諺。這些都告訴人們一個最淺顯的道理,那就是:孝道是家風的一面鏡子,在一個家庭中,老人宣揚家風,父母示范家風,子女繼承家風,家庭才能和諧與美滿。而在好的孝道家風的熏陶下,孩子也才能“遺傳”好的孝悌之德,秉承好的孝道之風,并以此為基,塑造自己的品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羅峰魏氏正是秉承“望墳思親”這一孝道家風,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到1966年前,小小的一個羅峰村,就培養(yǎng)出大學本科畢業(yè)生97名。改革開放以來,羅峰村大量能人轉(zhuǎn)移到城鎮(zhèn)安居樂業(yè),培養(yǎng)出的新一代大學生更是難以計數(shù)。
孝是為人子女的義務本分,只有在盡孝中,我們才能知曉恩情的寶貴,懂得責任的重要,感懷擔當?shù)恼嬲\。感恩、責任、擔當,這些都是孝所蘊藏的要素,它們是一個人正心、修身、齊家的行事依據(jù),更是社會和諧所賴以維系的價值之核。孝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為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良好參照。以孝德實踐為圓心向外擴展,孝文化就會成為代際溝通、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社會道德建設也能獲得堅實穩(wěn)固的支撐。
國風之本在家風,家風之本在孝道。孝文化是我們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zhàn)的精神磐石,也是我們塑造社會價值觀的價值原點。愿天下兒女,常以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靈,以理所應當?shù)男袨槿ホ`行這樣一份自覺。當我們樹起尊老愛老、孝老護老的現(xiàn)代風尚,讓孝心匯聚成流、成湖、成海,就一定可以滋潤出社會的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