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惠民,不斷優化人居環境
創建為民、創建惠民,是文明創建的最終目的。薌城區始終牢記文明創建工作這一“初心”,堅持以人為本,將創建成果惠及于民。
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突出路網先行,新建、拓寬和拓通北倉路、蒼園路、新頂路等39條市政道路,全市首座“飄帶”天橋建成投用,不斷拓展城市框架;新建、在建立體停車樓6座、新增1100個城市停車位,逐步緩解停車難問題;新改(擴)建學校7所,新建公辦幼兒園5所,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學位8100個;全力夯實基層衛生基礎,33所標準化公辦村衛生所建成投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成為全市典型;引進居家養老專業服務機構,為14065名60歲以上特殊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加快社區改造提升,改造老舊小區供水管網2.38公里,2018年5月已完成22個社區的“一站式”標準化改造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不斷提高。
城市管理持續加強。深化推進市區城管執法體制改革,探索城管110聯合執法、“門前三包”模擬執法等模式,成立城管智慧中心,全面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區管理,實現主干道嚴禁、次干道嚴控、背街小巷嚴管,僅今年全區勸導、糾正、查處城市管理方面各類違法行為十萬余宗。啟用交通違法行為車載自動抓拍系統和“高空喊話”設備,組建“薌城大隊巡邏群”,聘請100名交通勸導員,推進重點路段拓寬改造,提高道路交通承載力和通行效率。在全市率先推廣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實行“148”網格服務模式,每個網格配置“一警四隊八員”,依托“薌里薌親”App,成立176支平安志愿者隊伍、21380人,打造群防群治新平臺。
城市特色日益凸顯。深入踐行“生態+”模式,當好漳州“五湖四?!苯ㄔO排頭兵,西湖生態園創造了6個村莊和106家企業205萬平方米建筑物當年謀劃、當年動員、當年基本完成和諧征遷的“西湖速度”,千畝主湖體初見雛形;加快建設江湖、山水、兩岸、產城互動交融的海綿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示范區,建成西院湖生態園、芝山公園等生態片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行“生態+文化”“生態+富美鄉村”,推進天寶香蕉特色小鎮建設,完成香蕉海景觀提升工程、林語堂故居仿建工程;注重文脈傳承,推進唐宋子城等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實行活態保護、業態植入,啟動僑村城市“會客廳”等城建項目,著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