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分人的眼淚,打動許多觀眾
隨著音樂短片《最美垃分人》走紅,意外地,一個關于垃圾分類督導員的紀錄短片也提前“泄露”,引出不少觀眾的眼淚。
“本想等準備齊全了再推出,沒想到,試看的社區工作人員和同事覺得效果很好,傳到了視頻平臺上,還被作為社區垃圾分類培訓工作的教育片。”導演胡芷魁說。
短片的主角“花姐”,本名叫戴金花,是廈門檳榔社區的一名垃圾分類督導員小組長。在工作中,張水龍發現她很有想法,于是推薦給胡芷魁。一開始她不想上鏡,在幾次長談后,花姐終于敞開心扉,在鏡頭前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督導員是我們導入垃圾分類工作中,很重要也很特別的一個角色。”胡芷魁說,他們獲得專業培訓,定時上崗、文明引導、熱情服務,通過“桶邊督導”的模式,提高居民對于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正確率。
不少人像花姐一樣,出于對公益的熱心,從志愿者轉成專業的垃圾分類督導員。但這工作是很累人的,督導員在一線和居民打交道,需要耐心和技巧,還常常遇到不認同。
花姐負責一個開放式的老舊小區,近4000名居民,工作難度很大。一開始,先把放置在各樓道的垃圾桶撤掉了,引導住戶把垃圾帶到樓下分類投放。有居民不能理解,性急的想對督導員動手。有的嫌麻煩,不情愿將垃圾一一分類投放。每當這時,花姐就笑著說:“沒關系,這次我幫你分。下次您在家時就把垃圾分開放,下樓扔垃圾時就不會占用太多時間了,而且功德無量。”
她一次又一次地這樣說著、這樣做著,直至居民被感動,愿意照她說的去做。
遇到清潔工把垃圾混裝混運,她就幫清潔工把垃圾二次分類好再裝運……
兩三個月下來,社區的環境改善了,垃圾分類慢慢地前行了。
但提到工作中的反復,她的眼淚突然決堤:“看到這個月又回到老樣子,我就心痛!”
她說,垃圾分類的前提是垃圾不落地,這是個持久性的改變,如果沒有耐心“長期抗戰”,居民很容易又回到壞習慣。“我們督導員不僅僅在口號上喊要分類,還要不厭其煩地天天檢查、天天監督、天天幫忙引導,總會讓居民感動。”
“也有很快樂的時候。”她說,有不認識的居民看她餓著肚子干活,就端來咸干飯。有人開著汽車經過她身邊時,從車窗伸出大拇指……她明白,那是對她的認可,讓她“心里很暖”。
“她的眼淚和笑容都那么真摯,垃分人感同身受,每句話都說在我們心坎上,所以能打動人。”胡芷魁說,花姐是廈門幾千名垃圾分類督導員的縮影,他們很可愛,需要有人認可、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