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振秋)歷史文化厚重的福安樓下村,這里有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的千年古剎獅峰寺,有名聞遐邇的明清古建筑群。徜徉在寬約兩米的石板鋪就的村道上,左右兩側是土黃色的夯土院墻,時光不經意地將滄??淘诎唏g的墻上,流連其間,品讀凝固的歷史,像是穿越;聽村里老人回憶,清嘉慶年間,劉氏先祖劉向榮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棟大宅,名曰“垟中厝”。
隨后,他的后代從清嘉慶年間至咸豐年間,以垟中厝為中心,陸續建成三四十棟外形相近的傳統民居,形成一個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大宅院的建筑格局大多以廳堂為中心,大門、二門、天井、廊廡、大廳堂依次排列,宅院內的窗欞、門扇、梁柱、祭桌、櫥柜等,選用優質的杉木,經能工巧匠精雕細鏤,山水、花鳥、人物栩栩如生。
那一幢幢古樸幽靜、采光通風、冬暖夏涼的古宅,吸引無數游人在此駐足。陽光明媚的午后,漫步幽長的小巷,在講解員娓娓敘述中,便可細細品味樓下村那波瀾壯闊的蘇維埃史。1927年,從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起,“柏柱洋農民協會”應運而生。1931年,鄧子恢曾先后兩次領導群眾進行抗租抗債斗爭,葉飛、曾志、陶鑄、馬立峰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獅峰寺建立革命武裝——閩東紅帶會總會,開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如今,獅峰寺已被定為革命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了閩東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細細探詢激情燃燒歲月,更讓人懷思古之幽情。
上世紀50年代,村民李佬同敢想敢干,創辦了“中農社”和“貧農社”,得到黨中央的充分肯定,毛澤東主席親自為《福安縣發生“中農社”和“貧農社”的教訓》一文所加的按語,闡明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力量主要依靠貧農,但中農是需要團結的力量,不團結中農顯然是錯誤的論述,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村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把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有機結合,致力鄉村宜居和旅游業態的打造,創辦了農業觀光園,把現代農業糅入紅色旅游,促進經濟的增長點,讓老百姓感受到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滿滿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