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文明風8月28日訊(通訊員 曾大龍 阮倩敏)在政和,有這樣的一群“愛心使者”,他們將把眾多的微小愛心匯聚起來,去幫助孤寡老人、殘疾困難老人、貧困兒童……,短短不到10個月時間,已向45個困難家庭提供幫助。
政和縣微公益聯合會就是由一群這樣的“愛心使者”組成非營利性公益組織,該組織成立于2017年11月,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近五百人,發起人是一個出生于1987年的何美紅。
微愛聯盟 源于感恩
何美紅是政和縣星溪鄉富美村人,談起自己熱心公益事業的最初想法。她說,早些年弟弟生病,家人帶著弟弟外出求醫,茶葉無暇采摘,村里的人知道她家的困難,自發幫忙采摘、銷售茶青,還及時把賣茶葉的錢送來救急。從那時起,她暗暗下決心,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回報社會。
2017年6月,何美紅了解到政和縣鐵山鎮李屯洋村一戶特殊的家庭,這戶人家三個孩子,媽媽去世了,爸爸有精神疾病,爺爺高血壓。有一天,何美紅買來衣服、奶粉等生活用品上門看望這三個不幸孩子,返城后,何美紅將看望孩子的圖片和介紹孩子家境困難的內容發到微信朋友圈,很多好友看后評論留言,表示要捐款捐物,還有人建議何美紅成立一個群,把要捐錢捐物的人拉進群,安排時間大家一起再去看望孩子。于是成立了政和微公益最早的微信群,進群的20多位朋友,10元、20元、100元、200元……第一次就募捐了愛心款4000多元,并組織20余人前往看望三個孩子,在社會上取得很好的反響,加入微公益的群人便越來越多。
活動現場
扶貧救濟 傳播微愛
微公益微信群建立以后,經常有人通過微信群提供困難家庭線索,每次何美紅都要親自走訪調查核實,為組織救助活動提供可靠依據。
有一天,一位在醫院當護士的群友向何美紅反映,一名老人在住院掛瓶,到了中午11點多心里就很急,要求護士把針拔掉,不掛了。護士問其原因,老人稱家住20多公里的外屯鄉外屯村,怕遲了趕不上回家的班車,自己家還有瞎眼的老婆和兩個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等著他回家煮飯給他們吃,若回不去,家里3個人就得挨餓了。
何美紅根據線索到外屯村這位老人家中走訪,了解到這位老人已經78歲了,自己高血壓,老婆眼瞎,兩個40多歲的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何美紅將走訪了解的情況在群里和朋友圈發布后,募捐了一筆愛心款,組織十余位志愿者前去看望,送上生活用品,添置必需的生活用品,幫忙修理老化的電線線路,并將剩下的余款全部留給老人看病。
談起參加過的系列活動,對于志愿者陳女士而言,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4月份在政和縣星溪鄉東峰小學組織的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活動籌備小組前期跟東峰小學魏校長取得聯系,并親自前往東峰小學實地了解東峰小學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發現學校的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其中貧困留守兒童居多,他們缺少陪伴,缺少關愛,尤其缺少閱讀書籍,沒有朋友不愛與人溝通交流等等。籌備小組征對了解的實際情況專門召開籌備小組會議,并請來政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站的尹老師出謀劃策。
活動中,志愿者給孩子們送來了學習用品和精心挑選的兒童閱讀書籍,心理健康輔導站的幾位老師為孩子們籌備了幾場戶外拓展活動項目,在老師們精心的組織和耐心的心理啟發下,孩子們的興致高漲,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放松自我融入到大集體中。活動結束,孩子們分別挑選了自己喜歡的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衣服和鞋子。陳女士表示,能看到孩子們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就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2017年7月2日,第一次活動,李屯洋看望三個孩子,媽媽去世了,爸爸爺爺都生病。”
“2018年3月12日,第十五次活動,敬老院給老人包餃子。”
……
“2018年8月1日,第四十四次活動,分兩路前往富美、地坪村慰問退伍老兵。”
……
何美紅向筆者出示一份微公益活動記錄本,40多次的活動主要對象大多是孤寡老人、生病殘疾人士、留守兒童等,活動方式有送錢送物,幫忙資助對象添置生活用品,修繕生活居處,安撫鼓勵,為孤寡老人煮飯共進午餐等等,讓被助對象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為了讓這個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可持續發展,規范化建設是關鍵。微公益聯合會分為扶貧濟困部、留守兒童部、尊老助老部三個部門,明確了微公益主要是開展弱勢群體的救濟工作,包括孤寡老人、殘疾困難老人、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困難學子等群體。同時開通對公賬戶,所有捐助款項都進入對公賬戶,實行獨立的會計核算,確保每一筆收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美紅介紹說。(政和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