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灑疆場
塘馬村,一個位于江蘇溧陽西北丘陵地上的村莊,當時僅百來戶人家。1941年11月發生在這里的慘烈戰斗,寫入了抗戰史冊。
《勁旅雄風——江南鐵軍征戰紀實》一書中,記錄下了這場戰斗的始末。塘馬戰斗前,我蘇南黨政軍領導機關、后方醫院、被服工廠、修械所、旅教導隊等以及前來集訓的部隊,都住在以塘馬為中心,總面積不超過20平方千米的19個村莊上。1941年11月25日,日軍對我駐溧水縣白馬橋地區的四十六團襲擊失敗后,繼續向金壇等多個據點增兵。
11月27日深夜,日軍南浦旅團步、騎、炮兵3000余人,偽軍800余人,從各據點出發,分東北、西北、西南三個方面向塘馬地區襲來。11月28日清早,晨霧籠罩大地,能見度極低,6時許,十六旅特務連哨兵在塘馬東北方向首先發現敵情,一聲槍響打破了清晨的寂靜,揭開了塘馬戰斗的序幕。
羅忠毅、廖海濤迅速判斷敵人采用的是分進合擊戰術,想要重兵突襲十六旅旅部和蘇南黨政領導機關。戰斗打響后,旅部特務連接受命令,首先迎戰敵人。與此同時,羅忠毅、廖海濤通知王勝和王直率旅部及黨政軍后方機關轉移,抽調四十八團二營六連掩護機關行動,并親自到塘馬東南王家莊以北一線指揮戰斗。
戰斗密集而激烈,羅忠毅、廖海濤始終和戰士奮戰在第一線,指揮著部隊打退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猛攻。面對異常危險的戰場,羅忠毅沒有轉移,而是命令五副連長帶兩個排去支援廖海濤和特務連,自己則留在前線繼續觀察敵情。在槍林彈雨之中,羅忠毅被子彈擊中,英勇犧牲。
羅忠毅的犧牲,激起了將士的滿腔仇恨。在斗爭中,我軍機槍手中彈陣亡,廖海濤接過機槍,對準敵人猛烈掃射,隨后因腹部中彈倒下。中彈后,他依然用手捂著鮮血直流的傷口,堅持指揮作戰,并讓二營營長黃蘭弟繼續統一指揮。最終,年僅32歲的廖海濤傷勢過重,血灑戰場,一代名將就此長眠于蘇南土地之上。
這場戰斗中,270余名新四軍指戰員壯烈犧牲,但他們斃傷敵偽500余人,使日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掩護了蘇南黨政軍領導機關安全轉移。
緬懷英烈
羅忠毅、廖海濤犧牲的消息傳來,全軍將士和鄉親都悲痛無比。兩人犧牲后,軍部隨即發出電文:“羅、廖二同志為我黨我軍之優秀老干部,為黨為革命奮斗十余年,忠實、堅定、勇敢、負責,艱苦締造蘇南根據地,卓著功績,羅、廖同志壯烈犧牲,全軍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根據《廖海濤傳》的記錄,1942年2月10日,七師師長張鼎丞撰寫《悼羅忠毅、廖海濤兩同志殉國》一文,文中寫道:“羅、廖兩同志所率的部隊,一貫表示著鐵一般的團結,堅持革命戰爭到最后勝利的部隊。”“這完全表示了羅、廖兩同志實行了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政治領導與自己對革命的忠勇模范去教育他的士兵,使自己率領的部隊成為真正的革命軍隊,成為政治上覺悟的軍隊,因此就能為民族為人民解放而戰斗到底。”
而楊洪才在撰文《追念廖海濤同志》中,對廖海濤革命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廖同志雄才大略,不僅是軍事領袖,而且是政治領袖,可以指揮千百健兒在戰線上沖鋒陷陣,亦可以在千萬民眾面前發表抗戰建團的宏論。”“雖身為江南抗戰領袖,而毫無領袖之矜持,態度淳樸,對下級尤其親愛。責己以嚴,待人以寬,為人之模范。”
對廖海濤的紀念,并不只在戰火紛飛的歲月。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廖海濤位列其中。如今,在溧陽市西山烈士陵園,羅忠毅、廖海濤兩位烈士的遺骨被遷入這里安葬,當地建了規格較高的墳墓,并寫了碑文,讓后人永遠紀念;在塘馬戰斗所在的塘馬村,烈士陵園內修建有廖海濤烈士紀念亭;溧陽市后周中心小學,為了繼承革命傳統,學習先烈為國捐軀的赤誠之心,成立了羅忠毅、廖海濤中隊。而在廖海濤的家鄉上杭縣,當地在溪口大連村建設了廖海濤紀念亭和海濤公園,緬懷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在福州市三山烈士陵園,也立有廖海濤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