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概念,遠比我們想象中豐富很多而公益傳播的形式與手段,也隨著時代的更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熱烈姿態。9月16日,福州市連江縣委文明辦、縣文聯、縣作家協會、志愿者聯合會、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新時代的文化與公益傳播》活動。
福建省公益傳播班班主任、廈門同心慈善會副會長、廈門《海西晨報》要聞采訪部副主任、《公益周刊》主編分享心得
福建省內公益界與媒體界的四十多位朋友齊聚一堂,共同感受公益帶來的正能量。下午3點,活動正式開始連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為此次活動進行致辭,暢談了自己關于城市文明建設與公益倡導的看法:一是文明來源于理念的轉變,市民自身素質的提升;二是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倡導,更需要有效管理機制的輔助;三是突破傳統媒體思維,應用好新媒體傳播工具;四是新時代要拓寬志愿服務、公益傳播的思路和眼界;五是公益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并與當前連江的“八大環境”的文明創建相結合。
現場不僅有傳播領域的資深學者,也有媒體行業的新銳精英傾囊相授專業的建議和思路。近年來,連江縣在開展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實踐中,努力把公益活動與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創新設計載體活動,推動核心價值觀為群眾“日用而不知”,使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成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使參與公益活動的群眾成為引領文明風尚的群眾。
福建廣電集團東南廣播公司記者交流心得
讓公益活動易于市民參與。由文明辦發起的“愛心助孤團”——一個由連江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組成的公益組織,每年兩次由捐款的愛心人士組成志愿服務隊入戶看望受助孤兒,在廣大愛心人士引領與參與下,以精準扶貧為目標,捐資入戶的方式,共同實現“連江無孤兒”的宏愿;省內有名的連江谷雨公益,為愛心人士與弱勢群體之間架起了一座座愛的橋梁;一批專注于改善海洋生態文明的環保衛士組成黃岐四海志愿服務隊,一次次組織群眾清理海漂垃圾,守護連江的碧海銀灘......
讓公益活動服務精神文明的需求。在連江,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由16位年均超過60歲的退休老人組成,他們頂風冒雨,進深山、下海島、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軍營,將黨的“好聲音”,唱到每一位連江人民的心坎上,讓公益項目真正服務精神文明的需求;在連江,藏在鄉野間的民間樂隊——“純如軒”十番古樂,走出鄉野,登上世界的舞臺,傳承著十番古樂文化,弘揚著鄉音文化;在連江,縣旗袍文化協會由一群熱愛旗袍的女人們組成,參與者也都是熱心公益的普通人,他們不僅把美展示給眾人,還滿足群眾精神文明的極大需求......
與大家一起探討文化與公益傳播(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福州文明網)
讓公益活動成為新時代文明的表達。好的公益活動應該具有時代感,要倡導時代主旋律,不僅是為弱勢群體吶喊,更要為整個社會的進步增添力量。在連江開展的“最美家庭”活動中,41個最美家庭與我們的“身邊好人”結對和大家一起分享感人事跡,以自己的經歷詮釋連江的良好家風、民風,播撒下文明的種子。從大災難的積極捐助到身體力行的改善身邊環境——抗臺風慰問捐贈、鄉賢捐資助學等一系列公益項目,不斷推動著我縣移風易俗、鄉村振興工作的大力發展。
讓互聯網時代公益傳播有效發聲。得益于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的充分應用,連江縣移風易俗宣傳培育更加強勁有力,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影響更加廣泛,城市文化氣質、文化底蘊更加深厚......因為在網上大力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公益愛心人士和優秀志愿者的精彩故事,唱響了連江文明主旋律,壯大了公益正能量,真正起到了引導主流價值的作用。
......
有人做公益是為了幫助他人,有人做公益是為了奉獻社會,有人做公益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論他們在奉獻他人服務社會之時,都力圖讓福州連江變得更加美好,他們在撒播公益種子的同時,也激活連江的文明基因,最終收獲文明之花。(稿件來源:福州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