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文明城市為民創建
事實上,全國文明城市殊榮不是終身制,不少城市在復查中跌出榜單,而走過十多年文明創建之路的廈門,能穩居榜首實屬不易。“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有將近200項測評標準,并且測評更加注重群眾的評價,例如考評組會通過向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來了解城市交通滿意度等。”據廈門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測評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充實,對文明城市的要求越來越高了,要在創建中“折桂”的難度越來越大。2005年,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恰抽到廈港街道一個最困難的社區,下崗工人很多,當時許多人都有顧慮。結果出來,廈門分數第一名,老百姓滿意率很高。十幾年文明創建,不僅升華了這座城市氣質,更升溫了廈門人愛家愛城的情懷,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對城市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斷增強。
無論是災后重建還是面對國際大舞臺,最美廈門人隨時隨地展現出內化于心的文明素養。“廈門會晤志愿者給了很多幫助,也很禮貌!——印度嘉賓Mansi”一本嘉賓留言建議本上,留下眾多“謝謝”字眼。注冊中心、新聞中心、住宿酒店,零投訴零差錯,溫馨暖心服務讓與會者賓至如歸。會晤閉幕那天,到處是中外嘉賓和志愿者合影的畫面,印度記者豎起大拇指,“這真是美麗的城和美麗的人,我要把廈門人的熱情帶回去。”
從首屆文明城市創建至今,變的是考評標準,不變的是廈門始終堅持文明城市為民創建之初心。“五連冠”的廈門,每次捧著獎杯的同時,也察看著被扣分的項目。“時代在變,文明創建永遠在提升,廈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就去解決。”市委文明辦有關同志說。從第一屆創建開始,文明督查暗訪機制就建立起來,市委書記、市長聽問題、看問題、點評問題、解決問題。現在,市、區兩級暗訪隊伍日益壯大,其中有許多是普通市民,他們每天都在給城市“挑刺”。
文明,是廈門鮮明的精神底色,也是城市的燙金名片。長期以來,在文明創建中,廈門不是簡單地以拿獎牌、爭榮譽為目標,而是始終從群眾需求出發,注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創建為民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力求給群眾帶去更多實惠。
2018年9月3日,廈門市召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暨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動員大會,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和成果,提出了“乘勢而上,進一步打造全國文明城市標桿,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創建目標,為全市新時代文明創建工作吹響了集結號,發出了動員令。(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