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換“新顏”
“我們村有了大變化,每天來這里自發接受孝廉文化教育的人都有上百人,一過來就拿起手機不停拍。”在霞葛鎮司下村“南乾樓”孝廉文化教育教育基地,“南乾樓”江氏祠堂紅白理事會會長江日暉難掩興奮之情。江日暉是“土生土長”的司下村人,“以前,司下江氏發祥地南乾土樓江氏家廟因無人管理成為危房。”
江日暉的“感嘆”事出有因,而這也正是詔安縣霞葛鎮紀委書記李惠銘“發愁”的事:建鎮歷史短,文化積淀不足,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廉政文化教育這篇文章?
詔安縣霞葛鎮紀委先后開展6次調研工作,對全鎮10個村進行走訪,并組織鎮村領導干部、老教師等召開座談會6次,認真比對各村打造孝廉文化基地建設的優缺點,最終確定以司下村江氏發源地南乾土樓作為鎮孝廉文化教育基地。
地點確定了,但項目實施初期,卻面臨質疑,“這是危房,土樓破爛不堪。”在很多人眼里,呈圓形的南乾土樓規模不算小,占地近4畝,有民居30余間,但樓內已空無一人,能不能化腐朽為傳奇,大家心里沒底。
詔安縣霞葛鎮紀委經過慎重考慮、重新進行規劃,對土樓進行改造、修繕、加固,合理利用原有設施,保持本有的客家文化資源。整理家風家訓,對接孝廉“基因”,用族譜、圖片、文字、書法等形式,展示祖訓家規、楹聯,再現姓氏家族的家風家訓文化精華。先后建成南乾樓孝廉文化廣場、移風易俗文化墻、移風易俗成果展示館、道德講堂。同時,進一步依托本鎮“文圃學校”紅色革命資源,讓孝廉文化教育在客家土樓煥發生命力。
修繕后的南乾土樓,彩繪、紅梅交相輝映,寬闊整潔的村道兩側種滿觀賞花木,土樓外墻被粉刷成米黃色,畫上的一幅幅孝廉文化故事生動易懂,村民以此為豪,并自覺維護。
今年4月份至7月份,詔安縣霞葛鎮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南乾道德講堂累計開課20余期,300余名干部群眾到現場聽課,不僅吸引了本地的黨員干部群眾參觀,更是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主動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