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舞龍
文明風2月19日訊? 元宵節是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猜不完的燈謎,說不夠的吉祥話,賞不完的傳統文化,聽不夠的家鄉小曲。在元宵佳節來臨之際,為了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豐富我縣廣大人民群眾節日精神文化生活,永泰縣各地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廣大群眾品味中華傳統文化,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佳節。
元宵“游神”
迎神祭祖 寄托鄉愁
每年正月是永泰縣眾多鄉鎮舉行元宵“游神”活動的日子,“游神”當天,一早族親們就在各村祠堂中等候。等到鞭炮聲響起,“神轎”就會被緩緩抬出,旗幡招展,鑼鼓喧天,游神隊伍綿延近公里,場面熱鬧非凡。隊伍所到之處,家家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虔誠迎送,祈求民康物阜,共享太平。隨著時代變遷,“行神”慶元宵已經慢慢演變成為各村宗親聯系親情、友情的紐帶,更是對宗族傳承和民俗保護的一種延續。
長桌宴 糕粿塔
設長桌宴 擺糕粿塔
除了“游神”,設長桌宴,擺糕粿塔也是元宵民俗中的一大亮點。臨近元宵,家家戶戶都精心準備貢品,擺在宗祠的貢桌上。各色貢品堆滿長長的貢桌,琳瑯滿目,五彩繽紛,其中最顯眼莫過于高高聳立的彩色粿塔。只見粿塔高達1.8米,由紅白綠三種顏色的米粿壘成,頗具特色。
糕粿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是農人慶豐收祭祀中不可缺少的情感載體,粿塔述說著永泰農人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堅守。
舞雙龍 坐釘轎
在大樟溪畔的梧桐埔埕村,元宵舞龍的習俗已延續340多年。每年從正月十一開始,舞龍人便走街串巷,為鄉親拜年。在永泰民間習俗中,龍燈越長,說明村莊越是人丁興旺。
除了舞龍,埔埕村還有個奇特的民俗活動就是“坐釘轎”。釘轎上,椅面、靠背處、手扶處以及落腳處均布滿密密麻麻長達數公分的鋒利釘子,而椅面上只墊上幾張薄薄的紙,一村民手持“寶劍”端坐釘轎,任憑抬轎人一路顛簸,不僅面不改色還能在轎上做出舞劍、翹腿等各種動作。提著花燈的男女老少們緊跟其后,熱鬧起舞,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家家戶戶快樂吉祥。
文藝狂歡 點燃激情
在洑口紫山村溪里自然村,村里還準備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藝表演。霸氣十足的舞龍、舞獅,歡樂肆意的舞蹈,變化多端的雜技表演,精彩紛呈的歌舞劇……多種多樣的表演內容點燃了村民們的過節熱情。永泰縣博物館、永泰縣圖書館、永泰縣文化館、永泰縣文體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春啟新征程 喜樂鬧元宵”元宵系列活動。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從古至今,繁衍在永陽大地上的永泰人民將各式各樣的元宵民俗代代傳承,慶賀新春的延續,祈求來年平安順遂,五谷豐登。(永泰縣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