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一早,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村民朱社樂和家人步行上山祭掃,不帶鞭炮香燭,而是手捧幾束鮮花。清明節期間,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宣傳文明祭掃新風,倡導人們改變觀念,推動移風易俗。(4月7日《人民日報》)
鮮花祭掃、詩文傳情、網上緬懷……這個清明節,不僅在湖南,全國各地的群眾越來越認可并采用綠色文明祭掃的方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為文明祭掃新風尚的樹立營造了良好氛圍。這固然與人們文明素質和綠色發展意識的提高有很大關系,但也離不開各地文明祭掃宣傳和有關部門的有力監管。眼下,清明節已過,但倡導文明祭祀絕不能有“松口氣、歇一歇”的想法,要常抓不懈,采取得力措施進一步鞏固推動文明祭祀,讓文明祭祀成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為逝去的親人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不僅在清明,陰歷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春節等節日,以及親人的忌日,各地都有上墳的習俗。可以說,一年當中祭祀活動不斷。在大多數地方、特別是廣大農村,上墳都有燒紙錢、放鞭炮等習俗,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和人們的文明安全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習俗不僅污染環境,還帶來火災等安全隱患,已成為必須摒棄的陋習。因此,宣傳“文明祭祀”、監管祭祀陋習要多注重日常,不給陋習以抬頭和反復的機會。
要大力宣傳各地清明節期間文明祭掃的創新做法和意義。從各地的宣傳報道看,許多地方開展的文明祭掃宣傳活動,既符合當今社會的文明進步要求,又能很好地表達人們的緬懷之情。比如,“鮮花換紙錢”“清明詩歌會”“植樹祭先人”“家庭追思會”“網上緬懷”等活動,不僅沒有了放鞭燒紙,而且更加文明、環保、安全。因此,各地倡導文明祭祀就要大力宣傳這些好做法,并引導人們在日常的祭祀活動中借鑒實行。
要加強不文明祭祀方式的監管。燒紙放鞭的習俗由來已久,各地不能寄希望于通過幾次文明倡導活動就能改變許多人根深蒂固的做法,要持續地加強引導和監管,久久為功。除了在重要的祭祀節日,有關部門出動力量監管外,平時可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群眾自治組織,負責群眾日常祭祀活動的監管,對不文明的祭祀行為及時制止。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不文明祭祀方式帶來的嚴重危害的處罰力度,以此引起人們的警醒,并自覺摒棄祭祀陋習。
緬懷先人、寄托哀思,說到底彰顯的是一種孝文化。有的人為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孝心,上墳時大量焚燒紙錢及其它紙質祭祀品,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孝。正因此,各地在倡導“文明祭祀”時要加大正確的孝親文化的弘揚,要讓更多的人明白“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后百次掃墓;上墳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只有這樣,不文明的祭祀陋習才會逐漸消失。(龍巖文明網 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