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策武鎮南坑村航拍圖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龍巖發展的一道亮色。
暮春之際,草長鶯飛,雜花生樹。這個季節行走在閩西大地,只見山城處處春潮涌動,城展新姿人展笑顏,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美好景象一覽無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龍巖市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點到線到面,從天空到山頭到水域,從治理環境到產業發展到群眾致富,從理論到實踐到實效,全市人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創造了一系列成功做法,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子。
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4月5日,恰逢清明小長假、踏青好時節。在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萬千游客蜂擁而至,來此賞景拍照。帶著家人從龍巖城區開車過來游玩的鄭洪杰說:“就是不想辜負這大好春光和美麗景色。”
“梧桐生矣,鳳凰來棲”,今日的長汀山清水秀、美麗富饒,吸引游客慕名而來。但當地人們卻深知良好生態來之不易,沒人會忘記幾十年來艱苦卓絕的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進程。作為曾經全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早在上世紀40年代,福建長汀就與陜西長安、甘肅天水一起,被列為當時全國三個重點水土保持試驗區。過去,在河田、在策武、在濯田、在三洲……一座座大山溝壑相間、滿目瘡痍。據1985年遙感普查,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31.5%。
一首民謠道出了水土流失給長汀帶來過的創傷:“晴三天,塵滿面,雨三天,泥滿田,水淹火烤到哪年?”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省委、省政府接力關懷和各級各部門大力支持下,長汀人民篳路藍縷、艱辛奮斗,摸索出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并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24字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并經過一代代接續奮斗,終于讓昔日濯濯童山披上了綠裝。
面對今天美麗的生態家園,長汀人民尤其感恩習近平總書記為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傾注的心力。在福建任職期間,習近平曾5次考察長汀;到中央任職后,他又就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兩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近年來長汀縣積極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特別是今年以來,結合貫徹落實省委要求,全縣上下加快推進精準治理、深層治理,確保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全勝。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關懷厚重如山,對持續推進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起到決定性作用,更深深激勵著閩西人民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方面不懈奮斗。這些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生態環保作為“一把手”工程,加大力度治山治水治大氣,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養豬業污染治理、小流域水環境整治、工業污水治理、城鄉污水垃圾治理、淘汰黃標車、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等系列生態環保攻堅行動,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9%,2018年9月、11月份82條小流域全部消除劣五類水質,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100%。天藍、地綠、水凈的龍巖,讓全市人民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