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15日訊? 龍海市以鞏固提升省級文明城市為契機,堅持健全機制,緊盯關鍵環節,層層壓實責任,多舉措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落細落小落實,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建立三個機制。一是組織領導機制。市里成立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方案》,各鄉(鎮)場和市直七大行動牽頭部門成立移風易俗領導小組。建立移風易俗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定期召開會議,總結分析工作情況,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整體合力。二是激勵約束機制。把落實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巡察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檢查及各類文明創建考評的重要內容,納入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的制度規范,嚴肅查處通報移風易俗違規違紀問題6人次、談話提醒8人次,有效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三是群眾自治機制。全市208個村、26個社區全部重新修訂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納入其中;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和移風易俗勸導隊等群眾性移風易俗組織1170個,實現所有村、社區全覆蓋。
深化三個宣傳。一是入戶宣傳夯基礎。通過印發移風易俗倡議書、調查問卷,在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主題活動,利用社科宣傳周、民俗節日、墟日等時機節點,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強勤勞、節儉、孝敬等文明新風宣傳教育。二是媒體宣傳強輿論。用好龍海電視臺主流媒體,辦好“樹新風、破陋習”專題專欄,目前已制作播出18期,播出動態信息200多條,省市有關媒體宣傳報道10多篇(條)。利用龍海網、各鄉鎮微信公眾號等“兩微一端”多元化傳播方式,“點贊”移風易俗好人好事,讓農民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知從指尖傳遞到心尖。三是陣地宣傳造氛圍。強化陣地建設,突出載體功能,2018年以來全市已投入314萬元改擴建農家書屋、黨組織活動場所、老人活動中心、廣播室、健身運動場所、小公園、宣傳長廊、戲臺、祠堂等農村精神文明宣傳主陣地,堅守農村意識形態陣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不”行為規范和移風易俗等公益廣告。據調查統計,全市群眾對移風易俗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7.5%、96.5%和96%。
抓好三個融入。一是融入家風傳承。建設埭美古村家風堂、美麗東寶鄉愁館、田頭水鄉歸田居、流渡霞閣篤行館、雙第農場僑史館等一批傳播家風家訓文化新載體,打造成為全市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的重要場所,其中家風堂成為“福建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歸田居入選第二批省級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被列為龍海市廉政教育基地。二是融入道德實踐。將移風易俗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專家講理論、群眾講身邊事、舉辦孝廉文化講堂等形式,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養成文明健康生活習慣。2018年以來,多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講、“四會一隊”骨干培訓等實踐活動200多場次,輻射群眾30多萬人次,廣大群眾由“走著看”到“學著辦”的轉變。三是融入文化活動。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發揮鄉村文化能人作用,創作三句半、快板書、小品、情景劇、薌劇說唱、燈謎等移風易俗文藝作品,融入到特色節日主題、民俗文化活動中。舉辦“三月三”畬族文化節、千人農民廣場舞展演、千人太極拳展示、“揚帆龍海”千人文體展示活動、廣場舞蹈大賽、燈謎文化節等全民健身文化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充分傳承弘揚,文化活動更加多樣,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轉觀念、樹新風。
構建三個示范。一是黨員干部示范。出臺《關于在全市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帶頭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的通知》,納入加強黨風政風建設和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抓好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重點群體,狠剎辦學子宴、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賭博等不良風氣。2018年以來共簽訂承諾書46000多份,建立了完備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備案制度,形成了以優良黨風政風促進農村社會風氣良好氛圍。二是文明家庭示范。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婆婆、身邊好人、道德模范評選和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創建,讓群眾感受鄉村風氣好轉,用好家風帶動好民風。去年,全市有1戶家庭被授予全國 “最美家庭”,42戶家庭分獲省、漳州和龍海市“文明家庭”榮譽稱號。三是文明村鎮示范。以淳民風、棄陋習、提素質為落腳點,開展鄉風文明示范村鎮創建活動,全面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全市已創建各級文明村鎮120個占比54.3%,打造鄉村振興5個示范鄉(鎮)場、60個示范村(管區),創建30個移風易俗示范村,培育一批可看可學的高品質樣板村鎮。(龍海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