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攜薌劇上央視
“九龍江水奔騰急千年流淌,看今朝眾英雄截流將江攔。站堤上想旱區心馳神往,恨不能九萬畝稻谷飄香……”56年前,京劇《龍江頌》唱響龍江風格,讓這種顧全大局、舍己為人的“龍江精神”名揚四海。56年后的今天,在“龍江精神”的發源地,龍江后代們用地地道道的薌劇唱腔,將祖輩們當年堵江截流的感人場面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些小演員,正是龍海市榜山第二中心洋西小學的小學生。
榜山第二中心小學副教導主任周順利告訴記者,去年他還在洋西小學擔任校長。從小癡迷于薌劇的他,一直想為“龍江精神”的傳承貢獻一分力量。去年剛好是“龍江精神”誕生55周年,他邀請漳州市薌劇團的老師一起,利用寒假時間,組織24名小學生進行排練。沒想到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孩子們就將薌劇《龍江頌》表演得這么好。
“我先給學生們細致地講解了先輩們的英雄故事,講到動情處時,孩子們也熱淚盈眶。”談起排練時的場景,周順利仍然很激動。他告訴記者,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由于時間緊迫,孩子們整個寒假都沒休息,連除夕夜也爭分奪秒用功,圍爐完就開始在家練習基本功,還把練習的視頻發到群里讓老師指導。這些孩子在沒有任何薌劇表演基礎的情況下,苦練身段形體、薌劇唱腔,努力把每一個角色都演得活靈活現。
功夫不負有心人,洋西小學排演的薌劇《龍江頌》兩次登上央視大舞臺;參加了福建省第六屆中小學藝術節戲劇現場展演,榮獲福建省三等獎;榮獲漳州市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表演類小學組一等獎、優秀創作獎、單位優秀組織獎。
“我們十分注重孩子們的藝術教育。”周順利說,除了排練薌劇外,洋西小學還以組建社團的形式,開展航模、太極拳等課程,提升孩子們綜合素質,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向社會播撒藝術的“種子”
“請大家看看這幅畫,是通過什么手段來表現漁民們的生活場景?”日前,在龍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內,農民畫家曾松根正在給美術教師上課。
據龍海市教育局德育與語言文字股負責人林謙能介紹,這是龍海市舉辦的第二屆農民畫骨干教師培訓,來自龍海市各所小學、幼兒園的100名骨干美術教師參與其中。課程分成三期開展,希望通過培訓的方式,培養形成一支梯隊合理的農民畫人才隊伍。
“龍海在推動‘一校一品’特色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龍海市教育局副局長紀亞文坦言.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龍海在全市層面上加強美育師資培訓,讓教師都成為藝術的“種子”,走到哪里,哪里就能開花結果。此外,龍海還鼓勵一部分有藝術特長或業余愛好的教師轉崗教授藝術課,培訓后,為學校開足開齊課程提供保證。同時,“一校一品”也激活了龍海教育的“文化磁場”,通過磁場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并起到輻射社會,提升全民藝術修養的重要作用。
如今,部分德藝雙馨的本土優秀文化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也被吸收進來,對口支援各中小學,擔任兼職藝術教師,搭建農村藝術教育支教平臺。如龍海市榜山第二中心小學聘請漳州市薌劇團李瑞東指導薌劇,程溪下莊小學聘請龍海南音學會會長盧炳全教授南音等。
而針對農村美育基本條件建設相對薄弱的現狀,龍海則相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每年均安排1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市級美育等活動。4年多來,龍海市共投資600多萬元用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目前,各鄉村學校少年宮、音樂室、美術室基本配齊所需教學設備,全市基本實現校校有音樂室和美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