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祁連出隴原,大河奔流護中華。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看黃河、訪祁連、走林場,一路風塵仆仆,不辭辛勞。就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總書記叮囑殷殷、期待切切:“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8月25日 央視網)
這不僅是對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再一次重申生態環境守護的重要性,希望全國始終把生態意識與文明進步,群眾獲得感和民族的未來和發展緊緊銜接,把生態環境建設和守護,內化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生態興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在地方倡導并踐行科學理念到主持把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上升為基本國策。一幅幅“山川秀美”的壯麗風景畫正在華夏大地徐徐鋪展,環境美生態美,正成為“文明中國”靚麗的新名片。
興生態護環境是功在當代的民心工程,是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等生態需求日益迫切。與之呼應,興生態護環境可謂是“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需要,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需要,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需要。有道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負人民期望,將生態保護步伐進一步推向前進,應該永遠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第一考量,保持清醒和定力,護好環境的前提下謀得經濟發展才是最大的“政績”,才是交給黨和人民的最合格答卷。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歷史的教訓擺在面前,如果只要經濟,不顧生態,搞粗放發展,等到生態環境惡化了,再回頭下大氣力大投入治理,得不償失不說,將可能嚴重影響文明振興的階段和總體目標的實現。一句話,興生態實則就是生產力,就是發展后勁,也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廣大干部群眾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做生態文明的保護者;要牢牢堅持綠色發展,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做生態文明的實踐者,為民族未來,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興生態護環境,是歷史擔當,是發展智慧,也是文明進步的必選項。讓“綠色化”實現“常態化”,堅持理念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一定會躍上一個新臺階。(泉州市文明辦 鄧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