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們頒發研學結業證書 臺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10月30日訊 (通訊員 章巧靈)為進一步挖掘臺江歷史人文特色,不斷激發未成年人愛國愛鄉的情懷,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10月26日下午,由中共臺江區委文明辦、共青團臺江區委員會,丫好小記者團共同主辦的“傾聽臺江 嘉言傳世”之“文明雙杭秋行記”主題研學活動,在上下杭社區故事館拉開序幕。
不同于三坊七巷的規整格局,臺江上下杭縱橫交錯、水陸相連的江畔街區成就了福州近七百年的航運繁華,它是福州近現代傳統商業的博物館更是僑商名人薈萃之地,閩俗風情匯聚之地,活動開始,帶隊老師將孩子們分成上杭隊、下杭隊以及三捷河隊,他們分別開啟了奇妙的古厝研學之旅。
會館商邦聚上杭,尋密古厝韻味足。會館文化是人文、商貿、民俗、建筑等文化的重要景觀,從清末至民國初年上下杭商賈云集,計有100多個商幫帶有同鄉會性質的“會館”應運而生。上杭隊以老街區中上杭路命名探索雙杭“三橫兩縱”格局中最北的一條橫向街道,孩子們帶著任務卡走在高墻石板的小路上,尋找藏在上杭路中的三處會館建筑基石。上杭隊的孩子們們齊心協力、耐心尋找,最終找到了采風別墅、湯房巷等三處會館遺跡,同時,他們向“老居民”了解到了會館文化的歷史,增長了孩子們的見識。
閩商云集滿下杭,誠信文化底蘊濃。古代,航行的“航”和杭州的“杭”發音相通。久而久之,人們便把此地命名為“上杭”和“下杭”。下杭路全長達到八百多米,清代末年民國初年這里有很多家商鋪,有錢莊、銀行、貨棧等一共達到130多家。下杭隊成員的主要任務是找尋下杭路里的會館和老招牌,孩子們沿途一路探索,一路記錄,一路溝通。原來“咸康參號的招牌是末代帝師鄭孝胥的題寫!”“找到了!找到了!這里是總管巷!”順利完成任務的孩子們激動又驚喜。此外,下杭隊還通過沿途采訪原住民的方式,了解商賈文化的歷史,探尋商賈文化的由來。
黃金水道三捷河,人文薈萃美如畫。古時候的三捷河是重要貨運航道三捷河航道,東、西、南均與閩江相通原來可以通行15噸的船只“龍船扒出后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描繪的就是當年貨運繁忙的場景。三捷河隊的任務地點尋找三捷河畔中民族英雄紀念館,途中,孩子們收集各種線索,終于找到一幅林則徐題寫的楹聯。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十分敬仰陳文龍,曾寫幅楹聯贊頌陳文龍和文天祥“隆名并峙”同為“一代忠貞”。 孩子們根據楹聯中繁體字的提示,了解民族英雄陳文龍的抗元故事,將愛國愛鄉情根植于心中。尚書廟內香火旺盛,積淀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孩子們通過臨摹繁體字,表達對陳文龍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