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賴”們的日子不好過了。
11月2日,身負百萬元債務、在外躲避執行的“老賴”楊某乘坐K386次列車,從四川營山前往河北邯鄲。當天12時21分,列車到達邯鄲站,在經停的4分鐘期間,邯鄲站民警快速控制住楊某,并將其移交給北京市昌平法院的法官及干警。
像楊某一樣的“老賴”們,不僅會被限制購買飛機票和動車高鐵票,就連乘坐普通列車也會被發現,可謂無處可躲、寸步難行。
不只是個人,企業失信也同樣沒有好日子過。11月4日,工信部啟動信息通信領域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違規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戶權限等突出問題。針對存在問題的App,將依法依規予以處理,具體措施包括責令整改、向社會公告、組織App下架、停止App接入服務等,對于嚴重違法違規、拒不整改的App主體,將從嚴處置。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長期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大批失信個人和企業被納入“黑名單”,越來越多的失信被執行人及企業開始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法律義務,甚至進行了信用修復。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以加強信用監管為著力點,創新監管理念、監管制度和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和信用建設司司長陳洪宛表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是根據市場主體的信用等級高低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利劍高懸”,從而提高了監管效能,讓監管力量“好鋼用在刀刃上”。與傳統監管方式相比,信用監管更加強調采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手段,有效整合各類信用信息,建立風險預判預警機制,及早發現防范苗頭性和跨行業、跨區域風險,為監管部門開展精準監管奠定堅實基礎。
陳洪宛說,今年以來,我國已完成涉天然氣、煤炭、道路客運等重點領域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推送至相關行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商會以及金融機構。國家發展改革委也在積極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部門作用,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信用立法工作。
陳洪宛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推動各地區各部門,細化責任分工,完善配套制度,落實信用監管各項政策舉措。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協同作用,整合形成信用監管的推進合力。同時,圍繞信用承諾、信用修復、失信聯合懲戒、信用大數據開發利用等重點工作,組織開展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管試點示范。(記者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