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護民減災
文明風2月24日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嚴峻的疫情,馬尾區組織161家文明單位志愿者,奮力防控救災。
一、全面動員,全局布控,精準阻擊。
志愿者逆風行動,奮力一線增援。全區分為4大防區,15條戰線,18個入區檢查點,61個道口檢查點,212個村社區檢查點,500多個小區、公司進出口檢查點。馬尾區組織1600名文明單位志愿者深入一線點位,開展全天候一線防控,落實小區執勤、值班巡查、防疫宣傳、入戶排查、體溫檢測等工作,打造防疫“護體金鐘罩”。
二、營造氛圍,廣泛發動,扎實有效。
文明單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公園、廣場、工地圍檔、媒體報紙、戶外大型電子顯示屏等刊播了2000余條“疫情防控”公益廣告和宣傳橫幅。
文化志愿者鼓舞士氣,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讓群眾知道黨和政府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疫情面前怎么做,堅定社會信心。區委宣傳部推出歌曲《武漢 武漢》,為武漢加油。區市場監督局改編了10首快炙人口的歌曲,宣傳防疫知識。區文體旅局編排閩劇道白《眾志成城防疫情》和防疫順口溜、快板《戰“役”集結號》,詩歌《守護家園》。圖書館“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安全公益課”上線。區臺辦志愿者董雅萍用剪紙將“勤洗手,戴口罩”“多消毒,勤通風”“拒絕野味,從我做起”等等耳熟能詳的防疫宣傳內容展現出來。
三、心中有民,科技助力,護民減災。
馬尾區瑯岐鎮紅星村志愿者陳其靈發起為農民解困行動,得到區市場監督局、商務局等文明單位和各鎮街共同配合。迅速開展“三個調研”,對農戶供給、企業需求、市場需求摸清放底數。打通“三個渠道”,保證微信發動、企業原料采購、產品售賣暢通,做到“三個確保”,確保產品質量,確保流通安全,確保信息透明。助力馬尾農戶3天賣出6噸農產品。
區行政服務中心暫停窗口現場服務,網上辦事大廳推出1795項服務項目,市民和企業通過網上政務大廳,24小時在線辦理相關業務。并采取“線上辦事、線下預約”的方式,推行政務服務、民生服務“掌上辦、網上辦、就近辦、郵寄辦”,為廣大市民和企業提供各類辦事服務。
區衛健局啟動“零報告”、“日報告”制度,積極開展摸排工作,及時將人員分布情況分發給屬地衛生院,安排醫務人員上門隨訪跟蹤。
區教育系統志愿者在線上課,首套熱成像體溫智能測量系統在馬尾第二實驗幼兒園“落戶”,并成功通過安裝測試。全面開學前將陸續為全區40所市屬、區屬公辦中小學、幼兒園配備熱成像體溫智能測量系統。
區法院“云執行”“云開庭”“云調解”,借助信息化手段開展司法工作,讓人民群眾“少跑腿、不聚集”。
馬尾海關“隨到隨驗” 保障“菜籃子”項目快速通關,開設春耕生產進口綠色通道,快速驗放,保障春耕順利進行,促進農業企業復產增產,農產品市場充足供應。
馬尾凱隆社區、培英社區、新港社區等組織志愿者為住戶服務,集中采購送貨上門,為困難人群送藥贈口罩,確保水電氣網絡暢通。
廣大文明單位志愿者捐款捐物,朝日環保等文明單位捐贈2000多萬元的防疫物資,外輪理貨公司志愿者向一線環衛工人贈送200個醫用口罩。
四、加強防控,厲行節約,共度時艱。
疫情爆發后,馬尾區商貿、市場、文化、娛樂、體育、防疫、旅游、交通、衛生、住建等部門就地開展防控工作,保證生產生活平穩有序。不斷強化衛生防疫工作,為復工保駕護航,志愿者持續做好體溫檢測、人員管控、環境消殺、生產設備檢修、防疫宣傳、物資籌備,并向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餐飲外賣單位加強文明餐桌和衛生防疫宣傳,幫助建立食堂衛生管理制度,配置消毒設施設備,開展 “不剩飯,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動,倡導節約好習慣。區城管局舉行“廢棄口罩分類投,關乎健康你我他”的防疫活動,全面推廣“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在260名垃圾分類志愿者的引導下,居民正確投放廢棄口罩并參與抽獎領取新口罩。(馬尾區委文明辦 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