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思踐悟 鯉城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3月19日訊(通訊員 施遠圻 蘇玲玲)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開啟“停課不停學”模式。為進一步引導和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把生活當做課堂,開展“抗擊疫情,勤毅少年在行動”新型冠狀病毒防護教育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該活動面向該校四到六年級學生開展,每班學生自由組合,分成四組,以“致敬——戰疫中最可愛的人”“縫制——戰役中的防護鎧甲”“見證——戰疫中的中國力量”“呵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四個方向,圍繞戰“疫”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
把生活當課堂,挖掘學生潛力
“這次疫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堂,我們希望孩子們抓住學習的契機,通過研究性學習,掌握防控知識。”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李菁告訴記者,2月18日,學校黨支部將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通知發給四至六年級15個班級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向各班學生征集研究方向,匯總至學校“吳英華名班主任工作室”,再由工作室7名班主任進行歸納整理,最終整合成四個方向,交由各班學生各自組隊進行深入研究。
據介紹,該校研究性學習于2月24日正式啟動,為期2周,研究結束后,每個小組提交一份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小組成員提交個人作品。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個人作品呈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既有頒獎詞、思維導圖,也有漫畫、小視頻等。
“通過自主研究學習,學生們簡直是放飛自我,有些學生平時上課回答問題很害羞,從他提交的視頻來看,則是落落大方;有些學生平時語言組織能力不是很好,提交的書面研究報告卻很有邏輯。”學校六年級班主任黃綠云告訴記者,這次研究性學習,學生們的作品讓她驚喜不斷。
網絡團隊協作,增進同學情誼
“從有難度到有意思再到有成就感”,說起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該校六年級學生黃瑜嫣如此總結。他們小組的研究方向是“縫制——戰役中的防護鎧甲”,14人通力協作,提交給老師一份容量達300多兆的文件夾,包含視頻、圖畫以及文字研究報告。
作為小組組長,黃瑜嫣負責分配組員任務、組織討論,“因為沒有上課,大家沒法一起討論,剛開始我感覺有點難度。”黃瑜嫣告訴記者,后來在老師與家長們的協調下,他們組選擇每天下午5點半左右,通過視頻連線在網絡上進行討論。
兩個多月沒見,每天傍晚的網絡連線討論成了黃瑜嫣與同學們最期待的事,“他們這些孩子在視頻中互相分享收集的材料,以及個人作品,討論非常熱烈。”黃瑜嫣的母親陳女士告訴記者,在一旁協助時,她也看到了女兒的優點,讓自己很欣慰,“在寫研究報告時,她對同學們收集的材料進行歸納整理,邏輯思維比較縝密,能總結寫好研究報告。”
據了解,該校收到60份研究學習作品,復學后,各個班級將在班會課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分享,此外學校也將設立展臺、展板,將學生研究報告、個人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此次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充分展示“勤毅”學子面對疫情的思考,對“英雄”的崇敬,對科學知識的尊重,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以及濃濃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