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霾終將散去,神州大地已然春暖花開。
“中國正在復工”“返工潮來臨,中國嚴陣以待”“各地出現‘搶人’復工”……疫情發生以來,多家外媒密切關注著一件事情——中國的“復工”。復工,是短暫“休整”后回歸正軌的開始。對“復工”的關注,背后是國際社會的探問:疫情將如何影響中國?
“今年的產量一定是一個上揚的趨勢。”2月10日,位于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復工。這座去年創下“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神奇速度的現代工廠,經過短暫休整后,重新開足馬力。“最好的投資機會仍在中國”,這正是眾多在華外資企業的共同信念。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生計,一個都不能少!”穿越大半個中國包車接送務工人員,開通線上渠道助力農產品“云”銷售,持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的背后,是一個民族延續千年的小康夢想,是一個政黨矢志不移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個大國從容自信的戰略定力。
應該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等行業產生較大沖擊。但更要看到,這種沖擊是短期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
疫情發生以來,從制定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穩定經濟運行的“六穩”舉措,到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租金減免和穩崗補貼,應急政策措施正在對沖疫情影響,企業正在“動起來”,經濟正在“轉起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認為,中國經濟“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V型’增長”;德國《每日鏡報》報道稱,“我們看到了曙光!”
將疫情挑戰轉變為發展機遇,我們保持樂觀。危機危機,危中有機。2003年非典疫情,客觀上促進了中國電子商務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商大國。這次疫情發生以來,線上課堂、居家辦公、虛擬會展、遠程問診、智能制造、無接觸餐廳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不僅緩解著疫情造成的沖擊,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新機遇。
實現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我們葆有信心。回望歷史,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攻堅克難中前進的。2003年,中國遭受了非典沖擊,但經濟上升勢頭并沒有被改變。當時,中國的GDP只有13.7萬億元,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接近百萬億元。中國經濟不僅“體量”更大,而且“體質”更好、“免疫力”更強,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壯大,我們過去可以,今天更行!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我們依然堅定。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今年影響脫貧攻堅的最大因素。但也要看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脫貧任務較重的省區,疫情程度均較輕,所受波及也較小。現在,脫貧攻堅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級干部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只要我們繃緊弦、加把勁,就一定能如期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一次疫情,擋不住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擋不住中華民族實現夢想的步伐。我們必將奪取疫情防控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雙勝利,進而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